在邊牆澆築過程中,由於混凝土未達到初凝期,隨著澆築高度增大對模板產生側應力不斷增大,由於模板台車為鋼結構,其在應力下相應產生彈性形變,待混凝土初凝後,便產生不可恢複形變,體現為錯台和澆築偏差。由於鋼模台車底部與底板混凝土采取硬接觸,所以澆築高度(約3米以上)時,底部漏漿現象明顯,體現為蜂窩和掛簾現象。
上述幾類質量事故對後期缺陷處理所造成的修複工程量巨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工重複作業浪費。
在混凝土澆築高度不斷增高,其模板底端應力:σza
但實際中由於振搗和混凝土自身凝固特點,實際應力應當小於理論計算值。在模板底端加設4個千分尺,以便於觀察應力作用下模板彈性形變量△h。下圖為澆築速度為3.4m/h,澆築高度H與模板彈性形變量△h的線性關係。
由數據分析知,模板彈性形變量△h隨著澆築高度H增大而增大,最終趨近平緩。
在施工過程中,經過反複論證,采取以下多種方法,以減少形變量產生:降低下料速度,降低至1.2m/h,以保證澆築過程中,混凝土隨初凝期到來粘滯性增大,降低係數y,減小底端應力;澆築過程中,不斷擰緊三根螺旋撐杆,增加反響作用力Faz,從而減少行變量;增加模板與底板混凝土硬接觸部分,雙麵膠粘貼厚度,確保在較大形變量情況下,不發生底端漏液,避免麻麵和掛簾現象。
運用上述方法後,重新對底端模板彈性形變量測算,基本結果如下表:
可得出結論,在運用上述三種方法後,有效的解決了高落差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模板形變引起的誤差,但是模板行變量是模板在應力作用固有的特性,行變量不可消除,可在增加鋼模台車整體剛性條件下降低形變。
4結語
通過多次測量實驗和重複論證,有效的減少大體積、高落差邊牆砼澆築所形成的澆築錯台和因混凝土高落差產生的澆築偏差現象,大大減少了後期超澆築部分混凝土打磨量和蜂窩、掛簾等質量災害,減少工藝誤差產生的後期工作量,為我國節約型社會建設節約人力資源、避免反複浪費。
參考文獻:
[1]梁利生,梁新.土力學與地基基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2]王道平,舒非敏,李小斌. 高落差遠距離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生產實踐[J].中國礦山工程,2009,(1).
[3]王偉國.公路隧道使用大塊鋼模板台車模築混凝土襯砌施工技術[J].公路交通技術,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