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祭天之禮(2)(1 / 2)

圓形的三層祭台之上一切皆已準備就緒,唐國國師負責司儀之事。

太陽東升,時辰已到。

已經響徹了一刻鍾的鍾聲驟然停止,鼓樂聲起,祭天之禮終於開始了。此時闌丘祭壇所在之地,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氣氛既神秘又肅穆。

圓形的三層祭台之上,一應器具皆是早已備好。

祭台下方,為首的是唐國所有成年、已封了親王的皇子,親王之後,文武百官著冠弁服而立,神情肅穆。

唐皇李言慶身穿大裘,內著袞服,袞服上紋飾著日月星辰、山川與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著大圭,手持鎮圭,麵向西方立於祭台的東南側。

鼓樂齊鳴之後,國師唱起祭文,報知上天降臨享用祭品,唐皇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並將其隨著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一起在柴垛上由其點燃。

這便是祭天之中的燔燎了。

燔燎之後,便意味著天意降臨——這個過程相傳在上古的時候天道是會給予回應的,現在當然沒有了。

祭品仍在燃燒,唐皇立於天之牌位前,長跪叩首,高唱今日祭天之意,一乞瑞雪豐年,二乞百姓安康,三乞皇室萬年,然後又用了極長的篇幅同天之牌位彙報唐國與秦國將於祭台之上交換國書以定邦交之事。

唐皇退下祭台之後,國師繼續唱喏,祭文冗長且生澀,在場能聽懂的大概也不多,幾番之後,終於該寒玥幾人出場了。

“茲有秦國太子策、聖皇尊長公主玥,執國書而至闌丘,自右而入!”

“茲有唐國太子鈺、嫡長涇陽公主羽,執國書而至闌丘,自左而入”

凡間以右為尊,秦國是客,客為尊,因此寒玥和寒天共執秦國國書從祭台的右方即東方台階而上,李承鈺和涇陽公主共執唐國國書自祭台左方即西方台階而上。

適時四人皆穿著祭天服飾,但款式和顏色皆有不同之處。

寒天的祭服以暗紫色為底,紋繡日月星辰與山川,環繞四爪金龍;寒玥的祭服與他顏色款式皆同,不同之處在於環繞的四爪金龍換成了烈火鳳凰。

在秦國,長公主地位與皇後齊平。

而李承鈺的祭服款式與寒天的倒是相同,卻是以暗紅色為底,金絲紋繡。涇陽公主的祭服卻是參照了皇後祭服的款式來做的,同樣是暗紅色為底,紋繡圖案又有不同。

四人分別從兩個方向而上,最後在天之牌位前的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製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一是三皇子吳王李運,二是與李承鈺一母同胞的四皇子魏王李弘勝,都是風度翩翩,極有君子之風的人,如果寒玥是普通人的話,恐怕怎麼看也隻能看到兄友弟恭的和諧場麵。

當真是單純的對李承鈺尊敬孺慕的,算起來隻有晉王李瀟,作為文德皇後生下的最後一個兒子,如今不過九歲,但性格溫和恭順、謙讓有禮,好學且尊師重道,是個很讓人喜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