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美與脆
專欄
作者:沈嘉祿
作為藝術明珠的琉璃,在絢爛的外表掩飾下,無法掩飾與生俱來的“阿喀琉斯之踵”,那就是脆弱。
白居易在《簡簡吟》一詩中發出了千古長歎:“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彩雲、琉璃,再加上夢中情人,一樣的美麗,一樣的不可捉摸,構成了人世間的極大誘惑與遺憾。
不錯,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裏則固執地宣示:“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
這或許昭告天下,它們本是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化身,但如果你輕慢它們,辜負它們,它們就會用一種玉碎的決絕來反抗你。
“光映日耀,圓盛月盈,纖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爍方燭,表裏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這是西晉詩人潘尼在他的《琉璃碗賦》中對波斯琉璃的讚美。中國琉璃也同樣光映日耀,圓盛月盈。
古代的琉璃、料器以及作為現當代藝術載體的玻璃、拉利克、熔煉水晶等,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命運,但它們都經得起歲月的磨洗,經得起一雙雙手的撫摸與傳遞,它們凝結了烈焰,積蓄著陽光,抵抗水漬與風化,越千百年仍然華光如初。
一
在一般人眼裏,琉璃這個詞有點令人捉摸不定。
中國古代製造琉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最初製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鑄造青銅器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製成琉璃,但是還沒有能力量產。到了漢代,琉璃的製作水平已相當成熟,但冶煉技術掌握在皇室貴族的手中,秘不外傳。
至於命名,有專家認為,在漢代,“琉璃”指的是今天生產玻璃的材料;在唐代,“琉璃”一詞專指今天意義上的玻璃,而“玻璃”一詞呢,是用來專指天然寶石一類的東西;到了南宋,“玻璃”特指的是從外國進口的玻璃,“琉璃”專指中國自製的玻璃;宋代以後又有了變化,由於琉璃瓦、琉璃磚的出現,“琉璃”又不專指玻璃了,反而偏重於以琉璃作為呈色及保護層的陶器。
中國琉璃網創始人、中國琉璃文化推廣者牧之先生對我強調:中國古代沒有“玻璃”這個詞,通稱“琉璃”,琉璃與玻璃的性質大致相同,隻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稱謂罷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古代玻璃”,在漢唐直至元明就是“琉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琉璃研究專家安家瑤先生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斷言:與西亞和埃及相比,中國琉璃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但我們中國還是最早製作並使用琉璃的國家之一。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琉璃實物年代為春秋末期,主要是珠飾或鑲嵌於劍柄上的飾物,可能是“舶來品”。西域琉璃製品傳入中國後,立即受到上層社會的喜愛和重視,被視為王公貴族專享的奢侈品。在古人的想象中,認為琉璃和水晶一樣,具有神一樣的記憶與傳承功能。甚至有一種說法:琉璃可以保佑擁有者“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
嗬嗬,這句話撓到了中國人的癢處。無論太平盛世還是兵荒馬亂,中國的官員和老百姓都希望在寶物身上尋找一種神奇的力量,相信擁有者在供奉的同時獲得神的回饋式庇護。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斷升溫的民間收藏熱,為何能集聚如此龐大的收藏群體?這一心理需求也起著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在風尚引領和社會需求增大的前提下,中國貴族的私人作坊及大城小鎮的手工業從業人員開始仿製西方的琉璃製品。在戰國早期,西方“蜻蜓眼”已經被中國工匠成功克隆,同時試探性地加入一些漢文化元素。
至戰國中期,中國琉璃業很快就與本土的文化傳統相融合,生產出具有獨特體係的琉璃製品,比如琉璃璧、耳杯等。但琉璃製造業是一個非常微小而且脆弱的行業,產品並不屬於柴米布帛必需,在太平盛世這個行業比較容易發展,一旦兵燹突起,它就首當其衝地進入蕭條,很快衰敗。因此東漢之後,琉璃就進入了衰敗期,宮廷和市場上已經見不到琉璃器了。黃金白銀說散就散,何況中看不中用的小珠子呢!之後一直到北魏,民間才出現了以實用功能為主的琉璃容器。與漢代不同的是,北魏的琉璃容器采用與漢代不同的技術,由鑄造法改為吹製法。吹製技術在中國的出現,比羅馬帝國晚了五百年。
唐代的琉璃與當時佛教寺院塔基下供奉舍利的製度有密切關係。建塔供奉舍利這一製度是從印度傳來的,但到唐代,已經形成一套適合中國本土曆史文化的完整製度。誠如近年來考古報告中提及的事實:舍利子供放在小琉璃瓶裏,再將琉璃瓶放在精美的金棺、銀槨、銅函、石函中,而盛放舍利子的琉璃瓶,一般是國產的高鉛琉璃,透光性不那麼強。
宋代的琉璃主要出土於佛教塔基,其成分多數是高鉛琉璃或鉀鉛琉璃。到了元代、明代,琉璃生產更加普及,但它的地位逐漸被玉器和其他工藝品所取代。
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元代是異族統治者打江山、坐江山的特殊時期,在蒙古人的高壓政策之下,漢文化出現了人為的斷層,依靠貴族階層欣賞和使用才得以傳承的許多技藝隨即失傳,琉璃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到了清代康熙當政時期,康熙皇帝對西方的時髦玩意兒非常喜好,在西方進貢的禮單中意外看到了琉璃製品,把玩之餘,也激發了他的極大興趣,於是著令宮中造辦處研究仿製,經過匠人若幹年的“奮鬥”,這一“首長工程”大功告成。從故宮的遺存看,當時中國琉璃器具的品質完全可與西方媲美。
簡而言之,中國古代琉璃在世界琉璃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它與世界琉璃生產中心既有某種聯係又相對獨立。中國琉璃的獨立性,主要表現在成分和器型上。成分不同是與原料的采集等因素有關,器型的不同則與中國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及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有關。
牧之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琉璃發展有別於西方的實用器皿路線,它首先是作為帝王貴族的珍寶賞玩體現其存在價值的,與金玉寶石飾品同等功用。從曆史上看,除器皿類之外,珠飾、耳飾、佩飾、發飾等琉璃飾品是發展主線。比如,最為人熟知的戰漢琉璃珠管、漢晉琉璃耳璫、宋元琉璃簪釵、明清琉璃佩飾等,發展脈絡極為清晰。可以說,珠寶飾品是中國古代琉璃的發展導向。
也就是說,中國琉璃製品一開始就偏重於精神訴求,躍上純粹的審美層麵,進入人們的內心世界。
必須補充一點的是,中國古代鉛鋇琉璃的成分與外觀皆與西方鈉鈣琉璃不同。相較之下鉛鋇琉璃似玉般溫潤內斂,鈉鈣琉璃則透明鮮亮。國產古琉璃造型簡練、紋飾飽滿規整,西方古琉璃則更顯圓渾、粗獷。這與國人崇玉的風尚息息相關。
2008年6月,琉璃燒製技藝入選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
以我個人的審美習慣而言,在古代中國琉璃中,最耀眼奪目的應該是“蜻蜓眼”。我一直猜想它跟中國傳說中的“隨侯珠”有某種血緣聯係,或許就是隨侯珠。
先說說這個神奇的傳說吧: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遊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奄奄一息,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愈後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這顆夜明珠就是被後人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