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保衛戰
非虛構寫作
作者:阿沙
阿沙
四川省阿壩州阿壩縣藏族人,現就讀於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專業,曾發表調研隨筆多篇。
每當談話中向朋友講起青藏高原上綠油油的青稞地時,從他們突兀的提問中發現,有多少事對我來說是不言而喻的現實,而對他們來說卻不可思議。隱藏在內心的一種本能使筆者明白,他們的發問不無道理。由於缺乏一座文字橋梁,他者很難鑒賞到異域文化的豐富和有趣。我想,要包容這些文化差異並不是問題,但要建立和維持這種尊重文化差異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關係卻十分困難。1989年,多元文化社會國家議程出現,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發生了改變,這個議程的主題包括文化認同、社會正義和集體經濟效益,日後被稱為“生產多樣性”的經濟維度。雖然文化差異處於不斷的更新之中,但也需要一些能夠促進交流、溝通的討論。在這些討論中,少數群體的觀點可以被聆聽並且被冷靜地分析。如此,國家所關心的總體經濟要求與國家的政治、道德和文化價值觀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
一、長在地裏的寶
光景明媚,我站在青稞地裏看了許久,心中忽然好像徹悟了一些,同時又好像從青稞地裏得到了許多智慧。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淡黃色青稞稈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迎著微風,對田野,對夕陽,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
《西藏王統記》裏有記載,藏族祖先獼猴與魔女依照佛祖指點在雅龍貢布日山結成伴侶,生育後代後,因林中果實枯竭,處境慘淡,故而,觀世音菩薩遵佛祖之命,從須彌山取來五穀種子,為之加持,撒向雪域大地。據傳西藏雅龍澤當的薩拉村是第一塊青稞地。而另一則神話故事——《青稞種子的來曆》,已經被錄入《藏族文學史》。故事中,阿初王子冒險從蛇王那兒盜來青稞種子,卻不幸被蛇王發現,被施法變為一隻狗。後來,一位大土司的女兒愛上了阿初王子,王子也奇跡般地恢複了人身。從此,他帶領鄉鄰辛勤種植青稞,讓藏民吃上了由黃燦燦的青稞粒磨成的糌粑細麵,喝上了香醇可口的青稞酒。如今習以成俗,每年秋收後,初嚐應季糌粑時,為表感激,百姓都會先捏一團糌粑給家狗。
撇開浪漫的神話故事,青藏高原的的確確是青稞發源地。1995年6月13日,昌果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雅魯藏布江北貢噶縣)出土了農作物種子碳化粒千餘粒。經確認,此乃青稞碳化粒。迄今為止,這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青稞史前考古遺址,它使青藏高原的青稞栽培史由傳說中的吐蕃時期提前了近十五個世紀。早在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西藏腹地雅江中部流域的藏族先民就已耕種青稞,那時我國第三大河雅魯藏布江已形成以青稞為主的農業文明。
由於青藏高原地勢高昂,群山連綿,不足3%的耕地散布在25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區域,導致青稞生產天然分隔,大致形成了藏南河穀農區、藏東三江流域農區、藏東南農林交錯區、喜馬拉雅山南坡秋播區、藏西北荒漠高寒農區、海北祁連山地區、海南台地區、柴達木盆地綠洲農區、青(海)南高原區、甘肅天祝藏蒙黃高原交彙農區、甘南—阿壩高原農牧過渡區、甘孜荒漠半幹旱農區、迪慶溫濕農區等十多個生產區域類型。此外,臨近青藏高原的雲南麗江地區、四川涼山州和青海、甘肅接壤的河西走廊的農(牧)場也有青稞種植。
青稞屬禾本科大麥屬植物。因其種子內外穎與穎果分離,籽粒裸露,故稱裸大麥,屬大麥變種,也稱元麥、淮麥、米麥等。青稞作為我國原產農作物之一,因其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產量穩定、易栽培等優異種性,成為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農作物。青稞磨成的糌粑則是藏民的主糧。糌粑麵的製作工序十分簡單:脫粒後將青稞曬幹炒熟,然後用水磨或電磨磨成糌粑麵。過去人們用手推石磨製作糌粑,但這種手工糌粑麵口感相對粗糙。
糌粑、酥油與茶,被譽為藏民族食品三寶。糌粑因營養豐富、攜帶方便的特點,充當了高原快餐。其食用方法很簡單:首先倒入1/3碗馬茶,隨後放入拇指大小的酥油與適量糌粑,最後左手握住碗底,右手插入碗裏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捏製成糌粑團,即可食之。另外,早餐時,也可加入酥油、奶渣、熱茶和成稀糊喝,藏語裏稱其為“糌土”。糌粑的食法不勝枚舉,有種食用方法甚至被載入史書《新唐書·吐蕃傳》中:“凝麥為碗,實羹酪並食之。”令唐人驚訝的這種連碗一並吃掉的食用法常見於少產酥油的農區。具體做法是將小塊拌好的糌粑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合作捏成碗狀,按各自口味將酸奶或辣椒汁或肉羹盛在裏麵和糌粑做成的碗盞一塊兒吃掉。另有在糌粑內加肉和菜一起烹煮的“圖巴”、糌粑血腸“唷”,藏族牧區多見的點心“新”、“特”。
二、Q村青稞地
1.種植概況
秋收後的青稞地是赭黃色的,有如象牙般堅實、致密和華貴,經受得了最沉重的磨礪。
四川藏區A縣(甘南—阿壩高原農牧過渡區)Q村人世代都以種植青稞為主,以飼養犛牛作為補充。A縣藏民放置糌粑的盒子大有講究:一般用畫有龍、鳳、樹葉等圖案或者塗有清漆的木盒,同時還有擺設之功效。有的糌粑盒用金、銀、銅來裝飾,造價十分昂貴。外出攜帶時,人們習慣把糌粑裝入“糌達”即布口袋或皮口袋裏,同時帶上酥油、茶、鹽及碗,隻要有熱茶即可美餐一頓。
A縣1958年民主改革以前,縣域內青稞可作為貨幣進行實物交換。當年農耕區藏民“蓉阿”須拿青稞與牧民“卓哈”交換肉類(犛牛肉)、奶製品(酥油、奶渣)、牛羊皮、牛羊毛等。由於當時布料非常稀缺,很少有人穿如今流行的“熱拉”(即布衣)。A縣傳統藏袍有“擦日”(即羔皮襖)、“祖花”(即羊皮襖)、“綢拉”(即毯氌衣)、“拉袈”(即土氆氌)等,這些無一不需要牛羊皮毛來製作。此外,Q村人多用牛皮縫製皮靴,或製作大小皮袋盛青稞或者糌粑;用牛羊毛編織黑帳篷。在尚未形成貨幣交易體係時,物資的流通十分重要,故而青稞在實物交換中還充當了貨幣角色。時至今日,A縣農村婚喪嫁娶時,村民仍會將袋裝青稞作為禮物贈送主人家,而牧民則習慣贈送犛牛。
1958-1982年,藏區白麵粉及大米特別緊缺。在Q村,一戶人家每年能分得6斤大米就非常了不得,隻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少許米飯。故而,當時人們皆以糌粑麵為主食。藏族人向來有熱情好客、禮貌待人的傳統美德。當地有句諺語說得好:“孔雀是森林的驕傲,客人是家中的自豪。”那時候日子苦,A縣藏民款待客人時常說:“使勁吃呀,吃得飽飽的!可要吃到肚子鼓鼓的,直到肚上的虱子都滾下來。”一位年近五旬的受訪者告訴筆者,兒時一個玩伴家中較寬裕,他那善良的母親常會用一個大盆子當他們幾個的麵,捏一團添有奶黃色酥油的糌粑,那香醇的味道是他們清貧童年裏一抹難得的亮色。
依照舊習,A縣農戶會將每年收獲的青稞粒都儲藏起來。那時候,若要判斷貧富,就要看這戶人家的糧食及燃料儲量。1980年代前,藏民盛放青稞的容器包括牛皮製作的袋子、牛毛線編織的袋子或者草繩編織的袋子。1980年代後,有的農戶開始改用麻袋裝青稞;2000年後,藏民為防鼠害逐漸變換了容器,改用定製的鐵質圓柱容器來盛放青稞。父親常唏噓,藏區農民靠天吃飯,故習慣儲藏足夠兩三年的口糧。過去生產力低下,市場交易相對單一,一個家庭一旦沒有糧食很難有渠道購買。父親記得他兒時連續五年下冰雹,種進地裏的青稞顆粒未收。A縣有句俗語說得好:家有糧食,心頭不慌。
年複一年,Q村人為了供養他們幾立方英尺的身體,強壯年輕的身體,不得不鉚足勁兒地幹活,盡最大努力讓日子好過一些。但很快,這些鮮活的生命也會被犁頭耕進泥土,化作肥料。青稞多為春播,播種期從3月中旬至4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成熟,生長期為90-130天。每個生長周期,基本隻施一次肥。化肥主要有鉀肥,也有家肥(主要是畜糞)。秋收打碾後的稈還可以用來彌補冬天飼草料的不足。傳統生活中,青稞作為高原人民賴以生存的唯一口糧,算是他們的命根子。藏區民間特意為青稞順利生長製定了夏季禁令。譬如A縣Q村有種地方性習慣法“亞晨”,即保護莊稼的措施和宗教禁忌,違者受罰。從藏曆五月至秋收結束,禁忌主要包括不得動刀斧割草,否則會觸犯地神,使莊稼遭冰雹;忌擅自開鐮收割,收割日期要由喇嘛占卜決定,否則會觸犯神佛,影響收成。在惡劣又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尋求生存,使高原族裔形成融合宗教色彩的鄉規民約,並成為行為準則世代傳承。
A縣平均海拔3300米,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3攝氏度,晝夜溫差大,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故農業生產素來受製於自然環境。較長的曆史時期內,A縣農業生產用具多為木質,耕作為二牛抬杠。農民對自然災害的抗禦能力差,遇上天災,可能顆粒無收。2000年以後,除較陡的坡地以及自然梯田以外,Q村耕作、收割、脫粒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2.無妄之災
有個小小的城鎮,有一片寂寞的青稞地。
大骨節病是指一種地方性、變形性骨關節病,國內又叫矮人病、算盤珠病等,國際醫學界稱為Kaschin-Beck病。大骨節病在國外主要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和朝鮮北部,在我國分布範圍大,從東北到西南的廣大地區均有發病,主要發生於黑、吉、遼、陝、晉等省,多分布於山區和半山區,平原少見。由於骨骺板提前骨化,使發育出現障礙,表現為侏儒型。A縣曆來屬於大骨節病重災區。但任何事情,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經醫學專家多年實地考察、理論分析、臨床試驗,直至20世紀80-90年代,終於解開了謎團。A縣地方性疾病——大骨節病,其實源自受病菌汙染的青稞地。當地衛生專家分析,一方麵是因為過去A縣糧食結構過於單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過去秋收後,習慣將青稞就地晾曬,等到曬幹以後才從地裏移至家裏,最後將其擱置在糧架上。有一種菌叫做鐮刀菌,它在北緯30度的亞歐氣候帶繁殖力特別強,而在秋季的繁殖力更甚。鐮刀菌極易汙染麥類作物,產生很多毒素,其中T-2毒素進入人體以後,會破壞骨細胞的生長發育,最終導致骨骼過早成熟。其病症的人體體征表現是:身材矮小,關節粗大,同時,患者也會感到關節疼痛難耐。年複一年,A縣人世代飽受大骨節病的困擾。
如今,人們的勞作習慣已做了調整,另外,隨著大米以及麵粉大量流入藏區,外地糧食所占比例已經超越35%,食物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大骨節病這樣的食緣性疾病也因此逐漸遠去。真該拱手一拜,但言感激。A縣在實施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以來,已將Ⅰ、Ⅱ度大骨節病患者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補助水平為:Ⅰ度患者月人均65元、Ⅱ度患者月人均70元。Ⅲ度大骨節病患者全部納入五保供養,月人均發放保障金250元。這對於老一輩飽受大骨節病折磨的藏民來說,是莫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