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戰鬥群試圖“攔截中國導彈”
環球瞭望
綜合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等媒體報道,美國智庫國際海事安全中心的新報告,推演了“美軍航母戰鬥群如何應對中國千枚導彈同時攻擊”。報告稱,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核心艦載防禦武器中有電磁炮“密集陣”,反艦彈道導彈逼近美艦,可能遭遇電磁炮的密集攔截。
報道推演,10年後的某日,“解放軍與美國的某亞洲核心盟友爆發戰爭”,美軍隨即派遣一個航母戰鬥群介入戰鬥。解放軍高層可能下令:使用“反艦導彈雨”戰術清除美軍航母戰鬥群。隨後,“上千枚反艦導彈”從中國沿海導彈基地、移動發射車、艦艇和軍機上射出。預計5分鍾內,這些導彈就將抵達美軍航母戰鬥群所在的位置。與此同時,解放軍的情報部門正利用衛星、高空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等裝備為導彈提供精確指引,這意味著這些導彈的精度非常高。
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指揮官,已經提前20分鍾知道解放軍將要發動“導彈雨”襲擊——美軍偵察衛星一直在監控中國陸上反艦導彈部隊的動向,加上導彈飛抵目標水域需要約5分鍾,美軍實際一共有25分鍾時間可以做前期裝備。
事實上,早在數天前,進入作戰水域的美軍航母戰鬥群的艦艇就已經散開,護衛戰艦分布在距離航母48千米以內的水域——這是為了預防中國密集導彈攻擊的關鍵措施,因為經過美軍專家測算,護航艦艇與航母相隔48千米,是“黃金防空距離”,這樣部署,導彈驅逐艦既能為航母提供有效的防空密集火力,又能避免艦艇因過於集中,而被密集落下的中國導彈“一鍋端”。美軍專家認為,艦艇相隔48千米,可以大大增加中國反艦導彈的搜索難度:中國衛星隻能向反艦導彈提供美軍艦艇的大致方位,中國無人機等裝備雖然也能為反艦導彈提供導航,但在最後攻擊階段,反艦導彈依然要靠自己的雷達進行主動搜索,以精確命中在水麵高速移動的目標。但是,美軍艦艇相距48千米的話,會大大增加反艦導彈雷達的搜索難度,因為導彈雷達的體積有限,導致其搜索範圍也十分有限,“美軍艦艇散開的話,導彈就很難發現它們。即使發現它們,導彈也必須在高速飛行過程中調整方向,這將加快導彈燃油的消耗速度,縮短其射程”。
與此同時,護航的反潛部隊,將確保戰鬥群周圍50千米以內“不存在中國攻擊潛艇”。如此一來,航母戰鬥群可以放心地集中火力和雷達應對逼近的“導彈雨”。
航母戰鬥群的多層防禦火力體係將開始運作。
最外層的是12架F-18戰鬥機和2架E-2D預警機。它們的任務不是攔截導彈,而是在距航母約400千米的空域攔截可能接近航母戰鬥群的中國戰鬥機。
第二層防線由8架高性能無人偵察機組成,它們的任務同樣不是攔截,而是盡可能多地搜集來襲導彈的具體信息,如數量、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等。這些信息將傳輸至各護航艦艇上的防禦武器上。
第三層防線由艦載電磁炮版“密集陣”係統與“標準”係列防空導彈構成。電磁炮版“密集陣”係統是傳統電磁軌道炮的縮小版,它可以密集發射帶製導功能的小型炮彈,而且其射程遠超傳統“密集陣”近空防禦係統。它每5秒就能射出一波遠程小型炮彈,能夠攔截超音速和亞音速導彈。此外,“標準”導彈也將全體升空,攔截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假如來襲導彈總數是1030枚的話,那麼第三層防線預計總共能成功攔截 700枚導彈。
第四層防線由靠近航母的 12架F-35戰鬥機、12架無人戰鬥機和。12架F-18戰鬥機組成,它們負責使用空空導彈攔截餘下的反艦導彈。 第四層防線預計能攔截120枚反艦導彈。
第五層防線是最後一道防線,由艦艇釋放的誘餌彈和艦載激光防空武器構成,它們負責應對“漏網之魚”。
預計以上五層防線可以攔下 1030枚反艦導彈中的1027枚。最終,美軍航母戰鬥群很可能會被幾枚導彈擊中,甚至可能會有驅逐艦被擊沉,但這至少能保住戰鬥群的主力艦艇。
摘自《上海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