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劉愛平
有句俗語:文不畏諫死,武不畏戰死。如此,乃國之大幸。問題是,太多的文臣武將卻不是因諫而死因戰而亡,這就讓曆史由此繁複而沉重起來。秦昭王執政時期,白起有戰神之稱。此公從左庶長做起,僅用十餘年,就率部隊奪取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了秦國的大將軍,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還被秦王封為武安君。他一路殺來,就沒有打過敗仗,因此說他是常勝將軍也就一點不算誇張。白起是秦國的大功臣吧?白起該位列三公吧?遺憾的是,非但如此,而是連善終都不曾做到。
於是就有人說白起之死,死於妒忌,死於陰謀。也許不錯。因為他為秦昭王在前方攻城略地之時,確實有人在背後使出了陰損招數,這個人便是秦國丞相應侯。白起窮追猛打,勢不可擋,讓韓、趙二國非常恐懼,便派說客蘇代前往秦國,帶著豐厚禮品,密見應候。那年月,英雄輩出,說客亦如雲,且都深諳“縱橫捭闔術”,即現如今說的“忽悠”術。蘇代對應侯鼓噪說:白起為秦國奪取了七十餘座城邑,南邊平定了楚國的漢中地區,北邊俘虜了趙括四十萬大軍,即使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薑太公也不及此。如果趙國滅亡,秦王君臨天下,那麼白起位居三公就鐵定無疑了,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嗎?所以不如趁韓、趙驚恐之機讓它們割讓土地,不再讓白起建立功勞了。丞相應侯聽罷,覺得有理,便向秦王進言休兵。秦王割取了韓國的垣雍和趙國的六城後便下令停止了進攻。應侯如願以償了,秦國卻因此推遲了一統天下的時機,當然,白起與丞相應侯也從此結下了不解的仇恨。
有史學家說,大將軍白起的人生拐點就從這裏開始的。如果讓他一路殺去,戰功堆積裏,哪有丞相應侯的得意?而白起也不會亡命於自刎了。如此分析,肯定沒有錯,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了白起自己,他的驕縱狂妄可能才是他最終死於非命的症結所在。
白起是如何驕狂的?至少有兩點可以為此作證。一是長平之戰。秦國使用離間計,讓趙括成功地取代老將廉頗出任趙國大將軍後,趙括便揮師殺出城池,直逼秦國。但趙括不知是計,被白起的大軍困於陷阱之中。到了九月,趙國士兵斷絕口糧已四十六天,軍內士兵暗中殘殺以人肉充饑。困厄已極的趙軍便撲向秦軍營壘,發動反擊,打算突圍而逃。可鐵桶之困豈容逃生?大將軍趙括被射殺,士卒紛紛倒戈投降。但是,白起麵對降兵卻無絲毫惻隱之心,且用欺騙伎倆將40萬士卒統統活埋了!漢楚相爭時,項羽也曾坑殺過20萬秦軍,有人說他學的白起。是與不是,不見史書記載,但至少白起沒有開一個好頭。他作為一個大將軍,刀刃手無寸鐵者,可見是嗜血之徒了。如此驕狂得失去了人性之人,豈能有一個善終。白起自刎之前,曾仰天長歎:我本該死,長平之戰,坑殺40萬降兵,早已是死罪了。可惜的是,直到死時他才幡然醒悟。二是秦昭王令他再次率兵出征,攻打趙國首府邯鄲,他卻稱病推辭。這也沒什麼,有病就好好養,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好做,可他白起偏偏自視功高,驕狂得目空一切,非要發一番宏論:邯鄲委實不易攻下,原因是遠行千裏越過河山去爭奪別人的國都,趙軍在城內應戰,諸侯軍在城外攻擊,裏應外合,內外夾擊,戰敗秦國是必定無疑的。果然,秦國此役大敗。此刻,白起難得嘴閑,又有話要說: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了?好一副目空一切的派頭!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大將軍,白起確實具備了戰略眼光,隻是他發表議論的時機不對,因此,換來的是秦王的憤怒:他被免除官爵,趕出了鹹陽;當然還有群臣們的攻擊:他不服,怨氣衝天,該死!於是,他剛走出西門十餘裏,秦王的差使就趕來了,賜他一把劍,令他自殺了。這也是咎由自取。不乘勝追擊而休兵,聽讒言而貪幾座城池,秦王的昏庸早已顯露無遺,你白起為什麼還要去表現你的聰明呢?
作為一代梟雄,白起不能戰死,確實是一大憾事,也是一個悲劇,丞相應侯損人誤國,錯不可恕,而他白起也難逃其責。戰場上他精於用兵,長袖善舞,可政治上卻是個弱智,官場上卻是一個白癡。一個人連命都保全不了,如何去效忠國家?如何去開拓事業?而白起之所以會有如此結局,說白了,都是驕狂惹的禍。驕狂讓他失去了“內斂”,也讓他喪失了應有的智慧。所以,人驕狂不得,即使是英才,也還是謹言慎行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