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江南》《楓橋夜泊》
漫讀古詩
作者:郭學萍
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最是江南采蓮時
有些詩,需要在琵琶聲裏,緩緩念出。
這聲音不能靠近,猶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靈的,嫻靜的,帶著春意的歡喜泊在江南的綠韻中。
有些詩,需要伴著舞蹈而行。弦聲切切,舞姿翩躚,有多少婉轉纏綿,在水袖輕舞間,春去夏來。
江南的夏日,離不開一池池清荷。碧綠的荷葉,玉石翡翠般擠滿荷塘。是怎樣的一種繁茂和旺盛啊!
塘水清澈可鑒,那些調皮的小魚兒,尾鰭輕搖,你的心中早已是漣漪四起。目光追隨著小魚兒,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南,一會兒北。恍惚間,如在夢中。
你聽,窸窸窣窣的聲音響起,一群采蓮的姑娘翩然而至。她們素衣羅裙,低眉含笑,婉轉的姿態,如荷葉間散出的古典的沉香。
這些采蓮的女子,任纖纖細指在荷葉間翻飛,粉粉的臉蛋如荷花盛開。在她們的船頭,剛剛采下的蓮蓬已經像小山一樣堆起。
你聽,有清涼的歌聲響起。原來,快樂的不隻是魚,還有這些采蓮的姑娘!原來,這首詩所表現的便是這份勞動生活的快樂。
這樣的一份自然、純粹和美好,怎能不讓人心生喜悅和向往?還好,我們可以以歌記之,以舞載之。
“樂府”便是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官署,主要任務就是製定樂譜,訓練樂工,采集民歌。“漢樂府”當然是由漢時樂府機關所采製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為什麼這樣一首簡單,甚至有些稚拙的詩歌能流傳至今,並令每一個傳唱它的人歡喜不已?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樸素明朗,猶如天籟。它是人類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並且,它的單純、稚拙是不容模仿的。
原來——簡單,最美!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寒霜滿天泊楓橋
如果要我畫一幅以《楓橋夜泊》為主題的畫,我一定會把畫麵的背景確定為深藍色。那像海一樣深藍色的憂鬱,是這幅畫彌散開來的無法抑止的氣息。
遠處:秋夜無言,殘月似鉤;秋霜如雪,寒氣逼人;老樹靜立,寺宇若現。近處:江畔楓樹,隱隱綽綽;漁舟燈火,閃閃爍爍;客船夜泊,清冷寂寞。此情此景,令人深感孤寂與落寞。而棲鴉的夜啼、古寺的鍾聲,使羈旅之情更加不堪。
張繼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據《全唐詩》中記載,大約30篇左右。而讓他聲名遠揚的便是這首《楓橋夜泊》。
詩的首句,隻七個字,寫出了三層意思,即詩人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感受到的。詩人看到的是:月亮已經落下去了,隻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時分落山,這就交代了夜泊的時間。詩人聽到的是:夜間烏鴉的啼叫。烏鴉夜間一般是不叫的,一定是受到了外界的幹擾。我們可以想象,也許是來了一條客船,也許是月亮落下時光線明暗發生的變化,驚動了這幾隻烏鴉。詩人感受到的是:寒霜滿天,涼氣浸骨。三種不同的感受組成了一個特定的景象。我們不難推測,這是在深秋,或者初冬,一個上弦月的子夜。
詩的第二句,“江楓”和“漁火”都是“暖色”,而第一句中的“霜天”和“殘月”都是“冷色”。這樣的一種冷暖交織,與詩人愁苦的心境互為映襯,真切地表現出詩人孤寂、惆悵之情。
梁代是一個非常崇尚佛教的時代。“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描述就是這種情景。寒山寺建成於梁代,據說有一個叫寒山子的和尚在這個寺廟做過主持,故稱“寒山寺”。自張繼寫了《楓橋夜泊》這首詩之後,寒山寺就更加有名了。
那千古的鍾聲,曠遠、悠長,每一下都敲打在詩人的心上,也敲打在我的心上。
(郭學萍,特級教師,南京市下關區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本文選自《漫讀古詩》(郭學萍著),即將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