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文學讓我們變得平庸

杏壇抒懷

文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我想起了2005年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的一次文學對話——北大附中的一位高二同學向在場的知名作家發出過的疑問。

當今社會,泛娛樂化大行其道。雖然也講文化,但媒體給人的多是感官刺激,很多人都在娛樂與被娛樂中迷失了自我。

是的,我們為什麼要強逼青少年去讀魯迅,我們為什麼非要民眾讀張煒四百萬字的《你在高原》,不讀唐詩宋詞又會如何?

一位作家說:對當下的文學,我是悲觀者;另一位作家說,文學,從長遠看,我是樂觀派。因為,遠離文學,我們自身連同我們的民族都將會變得平庸。

難道不是嗎?你可以不讀魯迅,但你不得不敬畏魯迅。吳冠中說,100個齊白石都抵不上一個魯迅,因為魯迅是思想家。魯迅作為文學家的偉大,就在於他思想的深刻。“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中的話語喚醒了多少中國人麻木的軀體,又激活了多少中國人沉睡的意識。

經常閱讀文學,我們的思想往往能在崇高的美感中變得飽滿起來,它讓人的精神也變得更有彈性和張力。於是,我們就多了一份鐵肩擔道義的責任,就多了一份關心大事小事天下事的情懷,就多了一種既能見微知著,又能察覺曆史光輝的特殊感覺。

文學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最大載體和高度集成。文學以它不斷創造文化、推動文明的曆史而載入史冊。它使曆史不再是抽象的線條,它能讓一個民族的全部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都有了性格的體征,都有了命運的起伏,都有了感性與經驗的躍動,都有了日常生活的溫度和熱量。

對文學命運的擔憂是不是有點杞人憂天。文學無可避免地架起了我和你的心靈橋梁,我們和它一刻也不能分離。如果你非要問,文學真的有用嗎?那麼我要問,你和朋友談心有用嗎?兩人對弈有用嗎?教堂裏做禮拜有用嗎?周傑倫來到青少年中間他們一定會大喊大叫起來有用嗎?因此,作家韓少功說:文學不是謀生之術,文學是心靈之學。文學沒有用又有大用,它似道之氣、理之氣、大全之氣。文學理論家南帆說:正因為文學不一樣的用,正因為文學的大用,因此,市場強調利潤的時候,文學依然談論人格與道德;企業強調製度的時候,文學依然迷戀自由與人情;科學強調實證的時候,文學依然醉心於想象與超驗。

有了文學,我們的精神就有了停靠的港灣;有了文學,我們的靈魂便有了棲息的場所。我們追求文學就是追求思想的繁富和靈魂的高貴。沒有了文學,民族的曆史就會雜草叢生,生命的旅程就會一片孤寂。文學的閱讀相隨於生命的品格。遠離文學,我們將會變得平庸。

(姚衛偉,江蘇教育出版社報刊社編審、總編輯,江蘇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校園文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優秀作文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