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維護海外資產安全的思考(1 / 3)

本刊策劃

作者:秦宣仁

中國在最近的15—20年裏海外資產激增(無論是增量還是存量),這既是我國在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我國全球戰略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維護我海外資產的安全,確保我國全球戰略利益已是刻不容緩的大事。我國海外資產不斷增多,一方麵反映了中國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同時也順應了一個發展中大國在發展進程中必須遵循的既“引進來”,又“走出去”的一條路徑。它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融入世界經濟體係,已成為國際經濟、政治大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解讀1

我國海外資產現狀

1.海外金融資產數額巨大。海外資產是一個總概念。按大類可分為國企及民企海外資產、移民資產、非法出境資產等等;若再細分的話,它包括海外的金融資產、實體經濟資產、商貿業資產、服務業資產、不動產、動產等。就海外金融資產而言,據國家外彙管理局2011年5月30日的公示:截止到2010年末,中國在海外的金融資產總計為4.13萬億美元,較之2009年末增長19%,其中對外直接投資為3108億美元,證券投資為2571億美元,其它投資為6493億美元,儲備資產為2.91萬億美元。這些均大大超過2009年同期的數字。如果減去外國來華投資和國外非居民持有中國發行的證券數額(包括股票),到2010年末,中國的海外金融淨資產為1.79萬億美元,較上年(2009年)增長19%,其中直接投資流量達595億美元,存量已超過3000億美元。必須指出的是,中國中小企業以及公民在境外的大量資產運作難以納入正常統計。如果涵蓋這一部分,中國在海外的金融資產額則更大,更為可觀。另外,海外金融資產與實體經濟資產相互交織,很難分開,這也給統計造成諸多難點和困惑。

2.海外資產名目多、增幅快。據媒體報導:目前中國擁有千萬元資產的富有公民已達96萬人。他們除了奢華的消費,到海外購置不動產和動產已成為他們首選的目標之一。2011年1—5月,中國公民在海外購房金額已逼近2010年全年的金額總和。購房熱門地點包括加拿大溫哥華、英國倫敦、澳大利亞墨爾本、韓國濟州島等地,而購房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長三角滬、杭、溫(州)以及環渤海區的京、津、沈,還有就是來自礦產資源富足地區。在2011年的5—6月,中國買家在倫敦購房支出就達1.2億英鎊。2011年1—3月,中國公民已成為韓國房地產的第三大買主,位居美、歐之後,購房金額約5億元人民幣。內地富人移居海外的人數近年來明顯增多。據調查,移民的原因中,58%是為了子女求學,43%是為了保障財產安全,32%是為了養老,16%是為了海外投資……由此可見,中國公民在海外資產的運作名目也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值得關注。又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企業及個人收購外國奢侈品公司股權的資金已達1.25億美元,遠遠超出2010年的6900萬美元的規模。收購對象大多為世界名牌(如法國、意大利)廠家,涉及珠寶業、酒業、服裝業等等。

3.海外資產分布麵廣,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5大對外直接投資國,盡管就存量而言,中國排在世界第15位,但它的增長速度、涉足的國別和地區,涵蓋的項目等,在當今世界都是特別耀眼的。中國的海外資產分布在世界各地,金融資產主要集中美國、日本、歐盟等地區;而直接投資(為3000多億美元,還不到我國海外金融資產的10%)及援助項目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及拉美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項目大多涉及實體經濟,如資源、能源開采、原材料加工等等;商貿服務經濟遍布世界各地。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受到自身資源、能源、環境等瓶頸製約,不少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如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5%)。這就使我們在麵對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同時,也麵臨諸多可以遇見的困難與挑戰。

縱觀現狀,目前我國海外資產的結構不合理,純金融資產比重過大,實體經濟投資偏少。另外海外資產運作的前期立項調研、全程防控監管、預警機製等等均不到位,有的甚至嚴重缺失。尤其是金融資產與實體經濟的交織而形成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應引起政府、企業和學界的格外關注。以2010年為例,我國對外負債成本為4.76%,對外資產的收益率為3.17%,對外淨資產的收益率為1.02%。由此看來,我們的差距還是較大的。當務之急是亡羊補牢,及時強化措施,由被動變主動。

4.“不能把全部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裏。”海外資產的運作直接關聯著我國外彙儲備的安全。 “不能把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裏”已成為公認的箴言。我國外彙儲備幣種多元化戰略正在實施。但目前在3萬多億美元外彙儲備中,已購美國國債約1.16萬億美元。專家們不斷提醒政府此舉潛伏的危險,因為美國“國債違約”已有風聲傳出,再就是美國經濟形勢今後的不確定因素並未排除,購買巨額美國國債風險太大。最近中國持續購買日本長期國債是應該肯定的,因為日本經濟在金融危機後恢複較快,而且日本經濟應對世界經濟突發事件的能力較強。2011年4月中國淨購買日本債券約合170多億美元,5月又購入約61億美元。

在我外彙儲備居高不下,超出上限水平的情況下,應多從我國今後可持續發展戰略來思考,把超出上限的儲備及早從金融資產、從貨幣形態資產轉向實體經濟形態,尤其是從我國國情出發,加大對外資源性產品的投資力度和規模。同時針對美國可能出現的國債違約事件,盡早逐步減持美國國債,一是在儲備上增加對其它幣種的轉換;二是通過並購、收購、參股等手段形成對一些資源性產品生產的控製力度,確保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兼顧,尤其著眼於長遠利益;三是有針對性和有目的地開展海外金融資產運作,通過股權交易,形成對一些知名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的參股以增加投資回報。總之,中國應從儲蓄者變為投資者。目前正是這一角色轉換的正當時,對此要有充分的戰略意識,更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政策與手段。

5.海外資產安全亟受國際形勢製約。鑒於我國金融業改革相對滯後,1997年和2008年的兩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金融業的衝擊較之其它國家相對弱些,但這決不是我們的福音。中國在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已逐步融入世界。麵對當今世界相互依存的現實,加上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我國的金融業就顯得稚嫩和弱小。尤其是在海外運作金融資產過程中,明顯遇到兩大難題,一是人才短缺,又缺乏實踐經驗,對這方麵的國際規則很不熟悉。加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還常常麵對的一個問題就是金融不良資產的興風作浪——國內的和國際上的相互聯手,防不勝防;二是外部的幹擾和阻力。我們在運作海外資產時既要關注安全,又要盡可能免損;既要審時度勢,更要因勢利導。

6.海外資產安全麵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它在世界和地區範圍內的戰略地位及作用大大提升。中國在各國外交和戰略定位方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偏離客觀事實。近年來,中國在對外事務中常常麵對西方一些勢力的群體性挑釁,有時還要應對紛雜的種種非難。最近出版的日本《國際情報周刊》危言聳聽地說:“中國要把地球吃光了”,把近來國際糧價高漲歸咎於中國。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前不久也以顯著的版麵刊登文章汙蔑中國的通脹波及世界。更有一些國家的媒體把中國經濟的增長視為“軍事擴張”,因此“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噪聲不斷。還有一些人對中國缺乏了解,疑慮、誤解甚至偏見仍然很深。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同中國開展合作時,也往往不分是非,受西方一些勢力的蠱惑和煽動,有的則利用台灣問題要挾中國。總之,中國在走向世界開展合作、共謀發展方麵,既有機遇,更麵臨挑戰。中國越發展,在國際上的影響越大,它的發展的外部環境就越複雜,我們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也就越多。因此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隨時保持清醒頭腦,同時又要積極開展一係列活動,做好投資當地國各界人士的工作,尤其是做好中生代人士的工作,努力和耐心化解矛盾,為維護我國海外資產安全,確保全球戰略利益而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