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略
讀史劄記
作者:肖立軍
【摘要】 天津衛本是順應京冀需要而設立的,京津冀三地當時在行政上一度是“一家”,津冀等地在一定意義上孕育了首都北京,又從軍事上有力地拱衛北京。京津冀有水陸交通線相連通,在產業、特產等方麵互通有無,雙贏互惠。
【關鍵詞】 明清 京津冀 北直隸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明清時期,北京的名稱曾有變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一度以開封為北京,稱今天的北京為北平。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改北平為北京,設順天府管理近京地區,領5州22縣。明清時期順天府範圍比今天的北京市稍大。天津起初稱天津衛,於永樂元年(1403年)啟動設立,清代將天津衛先後改為天津州和天津府。明清北京周邊順天等8府2州(至乾隆間增為11府6州)及萬全都司統稱為京師或北直隸,大致相當於今天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一帶,而與鄰省交界之處古今又頗有出入。明清時期,京津與北直隸其他地區即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表現,主要可從如下幾個方麵進行探討。
京津冀地區行政上一體化管理
今天的京津冀三地在明清時期行政上一度是“一家”,基本實行一體化管理。洪武二年(1369年)設立北平行省管理北平及周邊地區,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布政司。永樂元年(1403年)改設北京行部,意思是以六部派出機構管理北京及北直隸其他地區。
天津衛設立後,因為衛所不屬於行政機構,所以該衛和其他布防在北直隸的衛所一樣,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管轄。至宣德三年(1428年)最後廢除北京行部及行後府,至此包括京、津在內的北直隸地區軍政事務,由中央六部及後軍都督府直轄。
大約在正統時期,北直隸設立巡撫,然廢置不常。成化八年(1472年)分設兩巡撫,順天(薊州)巡撫轄順天、永平2府,保定巡撫轄真定、保定、河間、廣平、順德、大名6府,天津衛屬於保定巡撫轄區①。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設立薊遼總督,節製薊州、保定、遼東軍馬。入清以後幾經變化,至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除了管轄順天8府2州外,還包括北京西北的宣府鎮(康熙間改為宣化府),僅就北直隸而言轄區超過了明代的薊遼總督。
明清時期的順天府除了今北京市部分地區外,也包括今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說明京津冀地區密不可分,而負責部分或整個北直隸地區的巡撫及總督的設立更說明了這一問題,因為督撫也有行政權。
津冀兩地在軍事上拱衛北京
朱元璋創立大明以後建都南京,朱棣即位後遷都北京。明遷都北京的原因眾說紛紜,依永樂十四年(1416年)文武百官的解釋說:“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河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賈輻輳,財貨充盈……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裏,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製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②。這裏概括了北京作為都城的諸多優勢:龍興之地,險要環護,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足以控馭四夷並俯治天下。其實,朱元璋時期正是因為北平一帶山川險要,北有燕山山脈扼守,又處於抵禦蒙古的前線,所以才將四子燕王朱棣分封北平(次子等封西安、太原)。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寶座。朱棣取勝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點是建立了以北京(北平)城為中心的根據地。北京之所以能成為明成祖建都的選擇目標,很多因素都與北京城所在的北直隸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