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崛起助推東北振興
卷首語
每到夏天,黑龍江就會令人神往。盛夏的黑龍江,林海茫茫,草木青翠;良田漫漫,稻穀飄香,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到處呈現出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機。
提起黑龍江,人們就會想起東北。黑龍江和東北可以說難解難分,應該是一個整體。
東北,在中國是個能讓人留下印記的特殊符號。百萬雄師,從這裏橫掃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東北又成為共和國工業的搖籃: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第一台機床、第一噸特鋼、第一噸鋁,都是在這裏產出;“大慶精神”和“鞍鋼憲法”等更是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出寶貴的精神財富。東北,也名副其實地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這裏一度沉寂彷徨。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期積累的體製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11號文件,“振興東北”成為國策。時隔5年,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的33號文件,更加深入全麵的給東北振興注入活力。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上,關注著東北,並將之和西部開發並列為現代化建設東西互動的兩個輪子,被譽為一場新的“遼沈戰役”。
黑龍江省委和政府,審時度勢,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堅持穩中求進,變壓力為動力,堅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迎難而上,大膽實踐,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提出了 建設“八大經濟區”、實施“十大工程”這一符合黑龍江省情的發展方略,並且製訂了切實可行的路線圖,通過幾年的實踐,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成就輝煌,開創了黑龍江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麵。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黑龍江經濟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也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黑龍江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變觀念。沿海經濟的發展表明,一個地區經濟要真正全麵快速可持續發展,非公經濟的發展舉足輕重。黑龍江的非公經濟還比較薄弱,這是一個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經濟要想長久可持續發展是難以為繼的。
曆史的黑龍江,折射著老工業基地的世紀榮光;今天的黑龍江,上下齊心,開拓進取,氣勢如虹。黑龍江在跨越崛起的同時,一定會更加有力的推動東北的早日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