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節(2 / 2)

雖然之前有娘娘懿旨,但如今終是薨了,韓可孤不肯失了禮數,也是尊重耶律大石的意思,親擬出一份奏章,請示朝廷允募兵、除患匪、備戰未然。

著重介紹雲內州的現況,所轄之地行伍空虛、兵力單薄,欲尊請聖意立軍府,招募各縣壯健樸實之鄉民,操之以武,訓之以忠,總為練兵備戰為要務,墾田自給以輕國之重荷,效仿舊唐與金人養兵之法,以立國本。

在韓可孤未駐雲內之時,蕭理刺史被當地匪患攪擾得焦頭爛額,又時時擔心金兵侵犯,久思而無對策,如今乍聞這麼好的一個辦法,他自然大力讚同,也隨之向朝廷擬發奏折,提出州事混亂,力有不足,擬選募本州鄉勇,所費自處,尤利國之軍興。

兩份折子的內容雖然有所差異,但也大同小異,總都是請求建立一支以當地農民為主的軍隊,仿效舊唐規製和金軍成法進行建設。

這是韓可孤經過實踐,又綜合比評過金、宋、遼軍建優劣和參考前朝經驗深思熟慮的結果。前唐製兵,設折衝軍府,以府兵為軍隊主體。分上、中、下三等府製,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每府置折衝都尉為長,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為副。每軍府轄4~6團,團200人,團設校尉。每團轄2旅,旅100人,旅設旅帥。每旅轄2隊,隊50人,隊設隊正。每隊分為5火,火10人,火置火長。府兵總稱為衛士,善弓馬者為越騎,餘為步兵、排矛手、步射。平時講武習射,每年冬季由軍府組織教戰。主要任務是輪流宿衛,出征作戰或戍守邊防。服役和從事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體現了兵農合一的特點,既減輕了國家經費開支、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行。

又設團結兵結營,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囚鄉耕種。

這就大大優於以往大遼軍製以契丹子弟為主幹,一般選取富戶多丁、人材驍勇者充當。舉薦前資官、勳官出任各級將領的用人格局,減少了能者荒於野、貧民避征役的弊端。

將弁的選拔也與朝廷委派不同,韓可孤借鑒士子科考的經驗,他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隻有“任官惟賢才”,才能讓大遼廣得複興的基礎,所以根據軍建實際,參考科舉製度,麵向社會,無分族種,自由報考,公開競爭,欲將這支軍隊營造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