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上敦請娘娘鳳駕移蹕的奏疏,韓可孤正在等候招開廷議的時間消息,蔡高嶺那邊派來的信使飛騎抵達。隨聲討劉升的檄文,還附著蔡大人的親筆密函,信中將韓可孤在隆聖這幾日間家中發生的情況做了簡要的彙報。著重稟明,檄文公告發布之後,四方響應,李長風等人更是奔走往來在大小軍鎮,號召起邊戎將佐,共發勤王之師。這些把持一方的將軍們早就對劉升挾娘娘把持朝政,淩駕在他們之上深懷不滿憤恨之意。此時,見德高勳重的韓可孤號召一出,正中了下懷,頓時一呼百應。特別是奉旨外放,守著澤興府的耶律宏光,本來就與劉升有舊隙,這次見他又要斷了自己親近皇後娘娘、可望封侯拜相的大好機遇,自然更加怒不可遏,已經提點精銳揮師而起,沿途大肆宣傳劉升的種種惡行,率先“清君側”而來了。信的最後又談了他與李長風如何用計誆殺了劉升派去的那兩名討糧尉,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百姓對遼軍的誤解和仇視。
韓可孤撫信擊節,欣喜而歎:
“高嶺真將相才也!長風也配合得端是妙哉,此一計除劣將最是神來之筆。”
送信的吏子向他稟告,聲討檄文與勤王消息,已經按著蔡大人的吩咐,同期送達了劉升府上。
韓可孤著人帶信差下去歇息,立刻喚過一名機靈的長隨親兵,即刻潛進行宮去見李福老太監,將這邊的消息傳遞過去,以便給娘娘做參考,選擇好時機將奏請移蹕的奏折強行進入廷議程序。所幸那所臨時行宮的位勢狹促,方便內外信息的流通,又有李福的提前安排,所以隻要行為得當,隨時互通消息倒也不很困難。
這邊,突然有守門吏報呈上來聲討自己的檄文和耶律宏光“清君側”的人馬已經進駐到了距離隆聖州百十裏的麻城縣,正在等候其它幾路勤王之師彙合。不覺驚怖失色,事情發作的太突然,他懵懵懂懂心裏沒有半點的準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也知道現在治罪派到各處的細作探子與事無補,隻能連夜召集幕僚們商量對策。這些智囊團的成員們自然又發一頓宏篇大論,有的說這是韓可孤行的敲山震虎之計,詣在嚇唬劉爺,使得棄了虎踞朝廷,爭霸天下的雄心;有的說這是虛張聲勢,韓可孤即使曾經有些威望,但在如今國事漸微,劉爺聲勢日隆之時,也打了折扣,諸多大鎮豈能都聽他的號令?------如此種種,總之都是掩起耳朵偷鈴鐺,不肯麵對現實,認為所有的信息都無非是韓可孤布的疑陣,故弄玄虛罷了。正嘈雜間,麻城的告急密信和被耶律洪光沿途打下的幾個小城逃卒也接連而至。消息陸續得到了證實,劉升又聽說蔡高嶺殺了自己派去征餉的兩名小尉,心中更加恐慌。他怕蔡高嶺更甚過韓可孤。平日接觸,韓可孤寬宥,有仁厚長者之風,蔡高嶺卻是以嚴厲著稱,對自己從來不曾假以顏色,無論才智、膽識、決斷、魄力都無法望其項背。再聞沒有提前知會自已,皇後娘娘便從宮裏頒出了懿旨,明日朝會廷議韓可孤大人奏請移蹕的本章,更覺得六神無主。趕緊再號令眾幕僚參詳上意,商量對策。
一向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食客們,這回倒改了往日議事七嘴八舌互不相讓的習慣,難得的眾口一辭,同聲認為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隻能走一步看一步。明日到得金殿,見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