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得滿頭大汗之時,終於進了官道,遠遠就看見幾個人鬼鬼祟祟的從駱駝山的溝子裏爬出來向這邊張望,還以為是高軍的斥候發現了自己,便拍馬直衝上去準備殺人滅口,卻不料裏麵裹著自家大人。此時,行走上已經沒有大礙了,隻是袍服破爛,臉上手上到處是劃破的血口子,很是狼狽,蕭驢子一見大驚,不覺得淚流了下來。
主仆二人見麵猶如隔世重逢,心中自然感慨良多,幾個陪過來的百姓也是唏噓不已,倒也知道此時再隨韓大人而行就是累贅了,便把韓大人交付給蕭驢子服侍,大家分散逃命去了。在那種情況下救下了韓大人可是讓人非常長臉的事情,幾個逃命之人自然要到處大肆喧耀,於是韓可孤大人大難不死的這條消息不日便傳播了開來。俗話說“三人成虎”尤其是這種讓人好奇的消息一傳開來,添油加醋的人就多了,百人傳百耳越傳越懸。於是,便演繹成了韓可孤躍崖頭而不死是因為有仙人扶擁緩緩而落,如踏步走下台階一樣,不疾不徐,自然不會摔傷摔死。更有好事人說那幾個救起他的人曾看到土地爺顯靈,自溝中小廟騰起一道紅光將韓可孤輕輕托住而緩緩落下…總之,各種傳說層出不盡,總之,都與怪力亂神好人好報相關。
這些奇談怪論傳到了韓可孤耳中,讓他不禁發笑,自家的事自家清楚,哪來的那麼玄乎,李民卻深以為然,另生出一番見解。“大人,可還記得《書林記事》中東晉王獻之書藝神授的故事?”
東晉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均是書法大家,史稱“二王”,但當時羲之己是聲名遠播,盡善盡美,其維王逸少平察詳古今,研精隸書。大家對其子獻之的作品卻多有貶義,然不過多時,民間便出傳聞“獻之年二十四時,隱於林下,遇一巨鳥人,左手持紙,右手執筆,揮毫書就五百七十九字相贈獻之,獻之如獲至寶,每日照此臨摹,不得一周所書,便於贈書,仿佛盡得神韻。於是神仙授藝的故事便傳播開來。坊間“勝父論”多出,評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於絕筆章草,殊擬笑其布施媚如明珠漓陸,筆跡流鐸宛轉研媚,乃欲過之…”之後大受稱讚,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從此聲名鵲起,一時勝過乃父。
韓可孤哪裏會不明白李民話中的深意,不覺微微一笑“這故事倒也有些借鑒之處,隻是到了我這越傳越神,未免讓人不太好意思了。”
“大人此言差矣,想那王獻之是自說自話,而大人您確實街頭所傳,非是自我標榜,何來難堪。況且,這也正反應出了人心向背,多少古人正是托了神跡仙傳而成其大事的,學生倒覺得這段故事傳的越神越遠才對,與我大遼中興越是有利。”
韓可孤一笑置之,再不在此事上多做糾纏,李民卻隻要逮到機會就會大大的談論上一番,頗加上了些傳奇色彩。
蕭驢在旁聽得百爪撓心的,忍不住又不停插上幾句,眾人正聽得興起,卻被他打擾了聽講,便忍不住笑罵,李民和他處得久了,倒能從前言不搭後語的話裏分析出十之八九,便止了大家笑罵,接著說下去:
“不知各位是否也曾聽說過,韓公鄉裏的那座二郎擔山,那一年韓公誕辰之日有一隻青牛,自那裏穿過去,投到了韓公家中,恰那時韓公落地,但見滿院子的紅光耀眼,人都說韓公是青牛轉世,是先祖派下來佑我大遼的,自然有各路神仙保佑,哪會輕易地被摔死—一”
眾人接了話便紛紛議論起來。
眾人磋歎不已,利民縣同知陳敬撫掌道:
“韓公的這樁奇事,很是感染人的,本縣治躡的許多百姓多在傳言,韓公誠能感招,乃上祖遣來佑我大遼中興的仙家來朝。所以,這段時日來,投軍效力者應接不暇呢!”
“果然”,縣丞王啟亮證實此言不虛。
“韓公英才天授,受些艱辛是必然的,大難不死之後,必有洪福助我大遼,中興指日可待了。”前日剛到的北安州通判蔡高嶺續了話頭。
陳敬點頭稱是。
“蔡大人講的不錯,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心誌鍛其體魄,韓大人過得此關了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