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分久必合。
八百年前曾有位雄才偉略的君主,將手一揮,將支離破碎的大路融合,創下前無古人的王朝。
世人皆道他手下有三位當世英才,分別是北邊的昌平王,東邊的琅琊王以及南邊的安樂王。這三位或是南征北戰或是出謀劃策,與國主感情甚好。
然而這天下,又是合久必分的。
三百多年後,曠世王朝轟然倒塌,三邊異姓王的後人紛紛自立為國,其中又有亡國後人、起義百姓等各自為政,戰火烽煙了近百餘年才形成五角對立之勢。
這餘下的五國,分別是北昌,琅琊,南安,明國和西寧。
又若幹年,其餘四國遠交近攻,不約而同達成了同盟,發兵出征明國,名號卻也響亮,說什麼清君側——
那一年是明國哀帝五年,四國聯軍兵臨城下,整裝待發。
哀帝一身縞素,懷抱幼子立於城牆之上,臨危不懼。叫陣將領乃是西寧人,草莽起家,未曾見過這般氣勢,一時間竟忘了該說什麼。
倒是南邊的安國將領拍馬上前,略略抱拳,言語中三分斟酌。
“明國百姓亦是天下百姓,我們並不想傷害無辜,還望明帝周全一二。”
還要周全什麼呢,宮城焚毀,數以萬計的死傷和流離失所,他縱使懷抱幼子卻也無路可逃。哀帝回望遠處紛紛揚揚的火星,仿佛在一瞬間看見了什麼——也就是在這一瞬間,他仰天長笑,一手將懷中繈褓拋出,一手拔劍自刎於高牆之上。
“堂堂一國之主,焉能摧眉折腰以事爾等?”
“捐軀當為國,視死忽如歸!”
說到最後一個“歸”字時,血濺白衣,四國聯軍大驚失色,萬萬沒料到這國主竟剛烈至此。然,死不可複生,哀帝的死亡預示著明國的窮途末路,四國聯軍不費吹灰之力攻下都城,分其金銀珠寶,分其田地勞力,在其餘四國忙著分贓之時,卻有人忽然想起,那名繈褓幼子,不知蹤跡。
[明國哀帝五年,四國圍剿,帝焚宮自刎於陣前,皇族一脈由此斷之。]——《明國卷·哀帝》
倒是有人依稀記起,哀帝身側侍奉著十數暗衛,乃是多年前大明王朝仍在時傳下來的習慣。這些暗衛世世代代保護著明國的子孫,但在城破帝戕時,竟無一人在周圍隨侍。不可不令人生疑。
因而四國盟軍私下裏派人追尋這些人的蹤跡,但對方卻好似早已知曉,兵分四路離去。
明國既亡,其後人也無存在必要,四國盟軍得到“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指令,一路各自追蹤,老老小小,殺無計數。而後清點屍體時,發現其中十二人身上刺有明國暗衛的的標識,更有六人,不知所蹤。
時年南安乃是敬帝在位,敬帝仁慈,不忍明國絕後,悄悄撤了人手。琅琊、北昌聞風而動,亦不再追殺。西寧勢薄,加之內亂頗多,也在幾年後斷了念想。
畢竟這天大地大,何處追殺?繈褓嬰兒,何足為懼?
[南安敬帝三十二年,明亡,帝心惻隱,不忍殺盡,遂止。]——《南安卷·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