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方法知多少
名師講壇
作者:閔長春
抒情,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表達方式。它和記敘、議論、描寫、說明同為寫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法。作文中的抒情,就是在文中自然而真摯地表露思想感情(喜怒哀樂),使讀者受到感動,產生共鳴,或產生激情,從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抒情從其表現形式而言,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指在作品中不用借托其他方式,直接表明內心的喜怒哀樂、愛憎褒貶,這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的文章感情強烈,節奏明快,氣勢奔放,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李密的《陳情表》,《古文觀止》評論它是“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情真意切的陳訴,不僅僅是作者對朝廷征召的委婉推辭,更是他至孝之情的由衷流露。
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發對人、事、物的感情,而是或在敘述時加上自己主觀感情色彩,根據感情的變化來敘述,使讀者從敘述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或在議論中,表達強烈的愛憎褒貶之情;或在描寫的過程中,滲透自己的情感。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敘事抒情。主要特點是把思想感情融入文章所描述的事件中,憑借感人或讓人憤慨的事件抒發感情。對於這種敘事散文,敘事寫人不是真正目的,抒情才是其要義。如歸有光的《項脊軒誌》:“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睹物思人,這簡短的兩句交代中有多少悲傷蘊含其中啊!夫妻的恩愛曆曆如在眼前,植樹的情景宛在昨日……真是言簡意賅,感情抒發到了極致。
2.寫景抒情。這種寫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寫景,實則抒情。即將主觀情感融入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中,使描寫對象具有濃鬱的主觀情調。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是創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鬱達夫的《故都的秋》,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鬱達夫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抒發了作者向往、眷戀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遠的憂思和孤獨。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塗抹上了主觀色彩。
3.狀物抒情。這種寫法是通過對具體物象的描寫,寄托、傳達某種情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詠物,將情感曲折委婉地透露出來,使文章內涵深厚,情深意遠。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從表麵看,是對蓮花的描寫,是對蓮花的熱情讚美,但是作者為什麼不愛菊花和牡丹而“獨愛”蓮花呢?原來作者是借詠蓮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質,來表現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他筆下詠的是蓮,實際上是含蓄地抒發對像蓮一樣品格的讚美。
托物抒情,選擇物象要準確,物與情之間應有某種共同之處,要抓住所詠對象的主要特征,不使人感到牽強附會。
4.說理抒情。借說理抒情是指在寫文章時把自己的某種情感融入到對事物或事理的議論和評價之中。它和一般的議論不同,不需要充足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隻是用飽含情感的語句寫出自己對客觀事物或事理的判斷和評價,以達到抒情的目的。此時,理因飽含情感而變得更為犀利,情因蘊含哲理而變得更為濃烈,所作之文更能動人以情,曉人以理,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文之美,正在於後兩段的說理抒情:先借對生死問題的議論,表明自己的生死觀,抒發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表達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另外,抒情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抒情要健康、積極,反對抒發低級的、頹廢的和庸俗的情感。
2.抒情要真摯、實在。孔子說:“情欲信,辭欲巧。”信,就是真實。我們必須在寫作中杜絕虛情假意,無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為文造情。
3.抒情要講究方式、方法。我們應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認真斟酌、選擇抒情方式、方法,重視抒情技巧。
4.抒情要充分利用修辭手法。學習修辭就是為了把文章寫美,古人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寫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不可不重視文采。
5.抒情要句式靈活。在具體寫作時,我們可以通過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等句式的選擇,來強化文章的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