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之時,東護法已經鬆開了手。
那西護法緩緩轉身過來,明媚陽光下思索了片刻,也覺得這個提議,也能讓他和東護法好好的消遣一天,省的回那潮濕又略有黴味的長生道據點裏去。
於是西護法也很爽快的點了點頭,道:“也是,反正劉洋劉教主給了不少錢,走,我們喝酒去。”。
東護法笑而不語,卻是點了點頭後和那西護法一起,踏著山路朝著山下而去......
山下,城中。
翠湖邊上,在翠湖西南麵,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街,連接翠湖南路和文林街的街道。
這一條有豐茂榕樹和翠綠竹叢聳立道路兩側的小街道,名為錢局街。
說起這條街,也是有故事的。話說那前朝大清年間的貨幣大多是銅錢,而當時鑄造銅錢的原料則大多由雲南運到北京。由於運輸路途遙遠,清**於是幹脆把鑄錢的工作交給了雲南。而根據雍正皇帝時期的《雲南通誌》記載,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首次在雲南開局鑄錢,以昆明為鑄造製錢的基地,並在東川等地分置鑄爐,由吳周在昆明設立寶雲錢局,主持造錢。
這個寶雲錢局所在之處,就是這錢局街。因為錢局坐落於此,從此以後的這條路,也就改名成了錢局街;至今還是沿用著這個名字。
而昆明本地也有句歇後語,曰:“錢局街的煙囪——二氣”,“二氣”是昆明人的方言之中,形容某人言行不符合常態情理的稱呼。而之所以這個詞能和錢局街聯係起來,是因為很早的時候錢局街上有一座雲南的造幣廠,裏麵有兩根煙囪,濃煙不斷。
一旦開爐造幣,兩根煙囪必然是濃煙滾滾升起,確實也是二氣,不多不少,倒是也應景得很。
可康乾盛世曇花一現,很快就如雲煙散去,大清朝氣數將盡,到了光緒年間,這個風雨飄搖,皇帝太後自己都有些朝不保夕的,更無暇顧及太多,清朝**的錢幣自然也是一片混亂。到了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707年),清**改寶雲錢局為度支部雲南造幣分廠,希望重新鑄出優良錢幣來挽救經濟上的危機。
還別說,當時的造幣局總辦嚴某還真的達到了這個目的,隻是他創造這項“政績”的手法,因此此人造幣也是不計成本,開始大肆購進原材料。昆明當地百姓知道後,大家都無不是會心一笑就不了了之了,都知道錢鑄好了,當官的也吃肥了。
再後來沒幾年,昆明重九起義爆發,民國將造幣廠改名為雲南造幣廠。就有了以唐繼堯頭像印在錢幣上的“唐頭”、“半開”等錢幣從這裏流向了全雲南。
因此昆明人也認為這錢局街是昆明的聚財之地,路尾常有人在路邊插叩拜,不求子也不求平安,隻為了求財。
那木青冥的弟子皎雲和龍姑,此時就站在街尾處,看著幾個百姓聚在一起,插香在路旁,不住地對著那清香叩頭,嘴裏還念念有詞的,不知道在叨叨著什麼?
“師姐你看,他們念叨什麼呢?”並不知道那幾個百姓在求財的龍姑,拉扯了一下身邊皎雲的袖口,小聲的問到。
龍姑雖然比皎雲歲數大了不少,但鎖龍人的規矩是先入門者為兄姐,與歲數無關。在加上她龍姑確實保養得不錯,與那年輕的皎雲相貌差別也不大,為此這一聲師姐喊出口到也沒有什麼別扭的。
此時正是初春時,錢局路兩旁尚未枝繁葉茂的榕樹樹冠間,灑落的陽光光柱,照在了那幾個虔誠叩拜的百姓身上,與樹蔭成了一片斑駁的剪影。
這皎雲探頭一瞧,那幾個百姓不但是在叩拜焚香,還有路邊一尊小小的銅鑄神像。那尊神像才一個成年人的拳頭大小,就立在一株路邊的榕樹下。
形象乃是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麵濃須,身跨黑虎,麵目猙獰。
皎雲是鬼市出來的小孩,什麼神像沒有見過,一見這神像便知道是傳說中的武財神趙公明。
敘述古代民間宗教人物列傳和神仙事跡的著作典籍《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剪瘧,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
皎雲還沒答話呢,已經走上了錢局街坡上的妙樂發現師侄倆沒跟上來,就折身而返,站到兩個師侄身邊,瞄了一眼不遠處正在虔誠叩拜財神爺的百姓們,道:“拜財神有什麼好看的,快隨我去錢局街上查事情。”。
鎖龍人們要去錢局街查什麼?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52646/18935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