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及其中國化發展
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楊上
【摘?要】?文章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孕育和創立過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中國化發展,論述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意義。指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發展經曆了馬恩的提出、列寧的實踐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中國化的曆史演變,並最終形成了一個完善、成熟的科學理論體係。當前,我們在文化建設中不僅要體現人文關懷,還要從根本上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即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文化建設;意義
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精要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係的關鍵性構成要素,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不僅從曆史的客觀角度挖掘了人類社會文化現象發展演進的本質,而且在歸納人類文化發展內部規律的同時科學地回答了種種曆史疑問,因而在我國實現富強之路上,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孕育和創立
馬克思基於由人在勞動中創造了自己這種對象化認識,也奠定了勞動實踐作為馬克思文化理論形成的源頭。此外,馬恩還從包括文化在內的各社會要素之間發展運動的規律和互相關係這一角度深化了對文化本質內涵的界定。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是單純的由包括個人及機構在內的種種單位元素拚接而成的,世界的構成遠比我們想象要複雜得多,它是各種要素構成的有機體,也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而在人與人相互作用過程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體現出來,這也充分的肯定了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包含了很多方麵的內容,由每一個擁有不同經濟地位、政治傾向、宗教信仰的小個體共同構成了這個社會的龐大有機體。在這個龐大有機體中,每個小元素和諧相處,這是統一的一麵,同時每個元素間又各自劃分區間,這則是它們對立的一麵。它們的對立與統一也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源源的動力。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又一個快速發展期由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所帶來。麵對如何解決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這一難題,列寧領導俄國共產黨進行了研究和實踐,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就。首先,列寧清醒的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剛剛建立,我們隻是完成了政治以及社會變革,而潛在中影響這個國家的文化層麵的東西我們並未觸及。因此,對文化的變革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列寧強調,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來的發展,優秀的文化遺產不計其數,在我們推翻資本主義的同時,不能全盤否認資本主義時代創造過的優秀文化成果。再次,列寧著眼於蘇俄物質生產水平落後、國民文化水平不齊的現狀,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麵臨的持久性和艱難性。要增強個體國民的文化自覺性,這在當時物質生產水平落後的蘇俄是一項持久性工程。
從最早隻是馬克思恩格斯寫於書本上的理論概念,到後來列寧應用於蘇俄國家發展建設中的利器,可以說從最初隻有其骨架到後來有血有肉的完美創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以傲人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麵前。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中國化發展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最大的特點就是與時俱進,是不斷吸收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並而不斷豐富其內涵的“活”的理論。
1、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確立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成果,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第一,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將文化作為與政治、經濟相並列的獨立領域,強調了文化建設的緊迫性。第二,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明確了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指明了文化建設的方向。第三,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確立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基本綱領,突出了文化建設的內涵。
2、曆經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發展曆程
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緊扣改革開放的時代主脈,對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一方麵,鄧小平同誌強調隻有搞好兩個文明,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鄧小平看來,支撐精神文明的“文化”包含物質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人、社會、價值,這些本是零星個體的又與文化有關聯的分子就被作為一個整體去揭示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另一方麵,鄧小平以類似包產到戶“好貓論”的思想來對待西方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來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要發揚下去,同時,全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我們也要進行學習並轉化成適合自己的東西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