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建設
理論探索
作者:鄭興 黃瑞
【摘要】 課程是職業教育的實施載體,本文以《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構建為切入點,首先簡要回顧了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改革曆程,分析了當前“工作過程本位”課程模式理念,然後按“工作過程本位”課程模式理念對《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詳細構建,並對課程實施的保障條件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高等職業 專業課程 構建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崗位和工作過程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順應這種變化,各國職業教育相繼提出了新理念,倡導新經濟條件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進行著改革。
一、課程模式的轉變
為了應對傳統教育學科本位課程體係的挑戰,職業教育課程理論不斷地進行著探索,課程模式逐漸由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在西方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職業教育課程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課程模式,該模式強調以操作技能為主的職業能力訓練;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90年代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流行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課程模式,該模式著重於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結合的能力;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德國努力開發的學習領域課程模式,該模式關注在複雜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斷並采取行動的能力培養,關注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學習領域課程模式標誌著西方國家職業教育課程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我國職業課程改革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基於實踐本位的課程改革,其主張在原有的學科課程中,加入實踐環節和實訓課程;第二次浪潮是始於21世紀初的基於能力本位的課程改革,其倡導職業教育要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第三次浪潮產生於2004年左右,是基於工作過程本位的課程改革,其提出職教課程開發要在一定程度上與工作過程相聯係,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發展聯係起來。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到,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基本上沿著西方國家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對於目前最新的學習領域課程模式或者我國稱之為的“工作過程本位”的課程模式,要求基於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係,與傳統的課程模式相比較,工作過程本位課程模式更加體現了就業導向的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基於工作過程和行動導向的課程中得到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的構建
從理念上看,“工作過程本位”課程模式適合學生特點,既強調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又突出了工作實踐在課程體係中的邏輯主線地位,將職業教育與工作實踐結合在一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優化,需要基於學生特點和市場需求,按“工作過程本位”課程模式構建課程體係。在構建專業課程體係的過程中,應堅持兩點:第一,以行業需求確定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職業教育課程應立足行業需求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通過對行業和企業人才的崗位能力需求分析,明確專業所對應的職業麵向,以職業麵向為邏輯主線進行工作分析,通過對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進行係統化分析,總結提煉工作項目和職業能力要求,明確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第二,以能力為本位製定課程實施方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學生的職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是職業教育的目標。課程必須對應相關的能力標準,明確能力培養的內容和方式。這種能力既包括某一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又包括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態度。
這裏以《銀行綜合櫃台業務》課程為例,對課程結構及其確定步驟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