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金融係主任、金融學博導
封麵人物
一、個人簡曆
劉曉星(1970.9~),男,湖南隆回人,博士,複旦大學金融學博士後,金融學教授,金融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金融係主任,全國高等學校金融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中國金融學年會理事,中國金融工程年會理事,江蘇省金融青聯常委委員,江蘇省科技創業導師。
二、研究方向和學術活動
研究方向為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金融理論與政策。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二項,已經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各一項。
1、連續多年出席中國金融學年會和中國金融工程年會。
2、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Quality.
3、The 9th Annual MIT Chief Data Officer & Information Quality(CDOIQ)Symposium.
4、The inaugural Internet Finance Forum at the MIT Faculty Club.
三、主要學術觀點
1、我國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麵臨新的消息麵時,更多表現為認知不足,慣性交易、羊群行為使得市場中投資者跟風的交易行為更加集中,從而市場流動性被更大程度上被消耗;理論上,在投資者信息認知不足的市場,允許套利交易的程度越大,投資者情緒對市場流動性的正向影響越小,然而由於我國股票市場融資、融券規模相差懸殊,套利機製反而促進了投資者情緒對市場流動性的作用。
2、主權債務管理一般從債務存量、債務結構、投資者結構和債務資本市場結構四個層麵影響金融係統穩定。
3、任何一個國家金融監管模式選擇必須與其經濟金融發展與開放的階段相適應,必須做到風險的全覆蓋,最大限度減少由於金融業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4、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去杠杆宜從這幾個方麵著手:不同於美歐國家,中國資本市場宜在增量中去杠杆;提升國民經濟資本化水平,從資產端實現資本市場去杠杆;適度量化寬鬆內生性貨幣,從貨幣端推動資本市場去杠杆;協同發揮行政與市場機製,結合區域資本市場發展差異去杠杆;積極推動“互聯網+資本市場+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從產業端實現資本市場去杠杆;以人民幣國際化為載體,以滬港通為起點,借力國際資本市場去杠杆;加快資本市場杠杆結構調整,實現風險定價合理化;強化機構投資者和金融衍生品監管,盡快建立證券信用交易保證金製度。
四、代表性的論文學術成果
以獨立或第一作者在《世界經濟》、《管理科學學報》、《管理工程學報》、《金融研究》、《係統工程理論與實踐》、《南開管理評論》、《數理統計與管理》等核心期刊公開發表論文70多篇,其中SSCI論文和SCI論文各1篇,CSSCI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2部。
1、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股票市場流動性變點檢測.《管理科學學報》,(CSSCI權威期刊),2014(7)。
2、股票市場風險溢出效應研究:基於EVT-Copula-
CoVaR模型的分析,《世界經濟》(CSSCI權威期刊),2011(11)合著。
3、流動性調整的風險價值度量——基於金融高頻數據的實證分析,《係統工程理論與實踐》(CSCD), 2009(7)/4。
4、主權債務管理:模式選擇、宏觀協調與金融穩定,《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CSSCI),2014(1)。
5、基於穩定發展視角的銀行監管效果分析,《財經問題研究》(CSSCI),2011(6)。
6、《全球化條件下基於係統視角的中國新型金融監管體係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
7、《全球化條件下流動性衝擊金融係統穩定的傳導擴散機製及其監控研究》(基金號:712730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57萬,2013.1~2016.12(在研),主持人。
8、《資產價格波動與實體經濟:影響機製及其動態均衡研究》(基金號:7147303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65萬,2015.1~2018.12(在研),主持人。
9、《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新型金融監管體係構建及其有效性研究》(基金號:7097302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25萬,2010.1~2012.12(已結項),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