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朝堂變化(1 / 2)

第二十九章、朝堂變化

孫悠然看著手裏的信,這是一封管家趙伯托人帶過來的問候信,其中有這麼一句話:辛巳,以宇文節為侍中,柳奭為中書令,以兵部侍郎三原韓璦守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尉繼續修改《疏議》。

孫悠然想起來,去年正月十一,李治任命黃門侍郎宇文節、中書侍郎柳奭二人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實職宰相。宇文節公正耿直,柳奭是王皇後的舅舅,當然會站在李治這邊。八月初八,又任命自己當初的東宮舊人於誌寧為尚書左仆射,張行成為右仆射,都仍是同中書門下三品,高季輔為侍中。高季輔即是李治東宮舊人,又是李績多年的好友。但是,這些

人位高權輕,在朝會上說話沒什麼分量,還是達不到李治想要收回更多權力的想法。現在宇文節代於誌寧為侍中,於誌寧轉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柳奭成為中書令。說明李治急於收回權力,按照自己的意願治理國家。而韓援是長孫無忌的親戚,再加上褚遂良又回到朝堂,看起來長孫無忌還是不想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力。

權力就是一劑毒藥,長孫自從玄武門之變開始,在大唐權力核心穩坐釣魚台二十多年,既是李世民舅子加好友,又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現在外甥當了皇帝,他又以舅舅和首席顧命大臣的身份攏著朝堂上的權力,大權在握的他正享受著這堪比皇帝的滋味,也許心裏一點也沒有注意到作為皇帝的外甥已經長大。皇帝這種生物,天生就有一種對權力獨占的欲

望,李治既然成為了皇帝,自然而然的不想本來屬於自己的權力卻在別人的手上。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現在還剩六個,可是在朝堂上隻有李績可以與長孫無忌抗衡,但是李績那樣早已成精的人從來不和長孫無忌衝突,所以李治隻好依靠忠於自己的屬下來收回權力。

李治看著這個舅舅快沒事幹了,看著《疏議》確實有些地方很落後,就給舅舅找點事做。

前年正月李治下令開始編撰《疏律》,去年閏九月完成,孫悠然雖然很看不懂文言文,還是讓李湖翻譯出來看看,在這個封建社會,法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注意,也許什麼時候中招了都不知道。想想煬帝時有人因為穿衣服不合禮製就被罷官削爵,孫悠然可不想好不容易得到的爵位轉眼就沒了。結果一看之下,有不少其他人看來合理可是孫悠然看來卻是錯

的。和著程初他們議論過兩次,然後孫悠然的一些觀點就被流傳了出去。李治本來想隨便看看差不多就頒布施行,好巧不巧武氏居然知道了孫悠然的議論,然後說給李治聽,李治看著舅舅居然又把他的左膀右臂褚遂良召回朝堂,於是修改《疏律》又重新開始。

看樣子,如果長孫無忌還不醒悟,很快權力衝突就會激烈起來,想想李治後麵的那個妖嬈的身影,孫悠然就不寒而栗。長孫無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二十多年,可謂政治鬥爭早臻化境,居然也一著不慎,落得個抄家流放,最後上吊身亡的淒慘結局。如此看來,李治背後那位真算得上是天生政客,政商之高猶在長孫之上,現在她沒有機會練手,對付長孫無忌也隻

是憑著李治的勢,不過從這幾個推手之間吧長孫逼到角落,最起碼也是天賦根骨了,練得絕世武功。想想女人在大唐這樣的男權社會,最後居然成功登鼎,南麵而坐,不管她在這個過程中殺戮了多少好漢,使得王朝對外全麵收縮,她能夠在這時代走到這一步政商最起碼能跟愛因斯坦的智商有得一比。

孫悠然有點擔憂了,現在站在岸上看著他們在朝堂上你來我往雖然熱鬧,可就怕最後把自己也拖下水就麻煩了,雖然作為後世人能夠理智的站在女皇帝這邊,可是難道眼睜睜的看著一個個為國家為百姓鞠躬盡瘁的官員被屠戮?雖然孫悠然聽過“管你上麵如何好色奢靡、殺人如麻,隻要不搶我家老母豬就成”,但是如果權力核心都是這種人,那下麵的百姓日子肯定不會好。缺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鐵;丟了一隻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國王;損了一位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整體與部分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上麵的官員如果好色奢靡、殺人如麻,那下麵的人也會有樣學樣,最後整個國家不會再有安寧,百姓曆來就是弱勢的一方,還不是任人予取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