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產於中美洲,是瑪雅人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把野生的培育成了有很大食用價值的糧食作物。後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玉米傳遍世界,也傳到了中國。明朝時玉米叫玉膏黍或玉膏粱,但當時並沒有被推廣,就連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也沒有意識到它的潛在價值,當時僅在雲南和沿海一帶有種植,吃的人也不多,還有不少更是作為園藝觀賞植物而種植的。
而甘薯,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叫山芋的居多,也是原產於中美洲,同樣也是哥倫布的傳播之功,傳入中國也是在明朝之時。據說明萬曆年間,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福建商人,到菲律賓經商,見山芋既好吃,又高產,而當時大明正鬧饑荒,他便偷偷將山芋秧裹在纜繩中,躲過菲律賓海關的檢查,帶回家鄉種植,後才漸漸傳開。
但當時這兩樣都不曾傳到冷小婉的家鄉,所以她並不曾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此時見了便問溫小飛是什麼。而溫小飛隻是告訴了冷小婉名稱,至於其究竟從何而來,何時來的,也是一無所知。
冷小婉好奇地摘了一片玉米葉子和山芋葉子,細細地觀看,想問好不好吃,又沒好意思問。
他們繼續向前走。看見了路邊的黃豆,冷小婉驚喜地說:“這是大豆,我認得,我們那時也有的,它可是我們華夏的原產作物,在古代叫‘菽’。有個成語叫‘不辨菽麥’你可知道?‘菽’就是這個!”
冷小婉雖是大家閨秀,且住在城裏,但她小時候是在農村老家長大的,也就是現在的這個地方,所以見過一些農作物。隻是那是在三百七十年前了。不,應該是三百七十五年前,她是十歲時隨科舉得中的父親進了縣城的。
“噢,成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國古代用黃豆來做醬油的,對吧?”溫小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
“人們還用黃豆做豆腐呢,你知道豆腐是誰發明的嗎?”冷小婉問。
溫小飛一抓頭,嘿嘿笑道:“婉兒妹妹,關於古代的你最好別問我,正而八經的曆史我都記不住,這個誰發明豆腐我就更不知道了,那、那你說是誰?”
冷小婉笑了一下說:“這的確不算是曆史,隻是傳說,據說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
“那臭豆腐又是誰發明的呢?”溫小飛問。
臭豆腐發明於清代,冷小婉哪裏知道?於是驚問:“豆腐臭了還能吃嗎?它自己時間長就臭了,不用誰發明吧?”
“喲,你不知道,看來你那個時候沒有,臭豆腐可好吃了。”溫小飛說。
冷小婉感到驚奇。這時她突然問:“對了,你說百姓都不種地了,這不也種了很多嗎?而且你說人都出去打什麼工了,那沒有勞力,這麼多的莊稼怎麼種、怎麼收呢?”
“這個呀,你不知道,現在都是機械化了,有拖拉機耕地、播種,有的連收都是機器收的,就像小麥你肯定知道吧?既然有成語‘不辨菽麥’,那小麥肯定也原產我們中國,小麥就直接用收割機收的,可省事了。”溫小飛解釋道,語氣裏帶著一種現代人的自豪。
而冷小婉對他所說的是似懂非懂,什麼機械化,又什麼拖拉機、收割機,都不是她現在所能一下就明白的,電視裏她也沒見到過。
再朝前走,有一個小山頭。幾道較深的溝隔著,溝裏並沒有水,溫小飛很輕鬆地就爬上了山頭。可冷小婉看了一下溝,卻說不想過去,要回家。
“回去幹嗎?站在這兒正好可以看見‘夕陽無限好’呢。”溫小飛望著西邊的落日說。
冷小婉站在這邊看了溫小飛一眼,奇怪他竟也知道李商隱的這個名句。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她麵無表情地說,且不管溫小飛,自顧轉身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