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破作風建設周期律的深層思考(1 / 2)

打破作風建設周期律的深層思考

本刊關注

作者:謝寶富

曆史經驗表明,傳統的改進工作作風套路很難取得持久效果。打破機關作風建設周期律,需要從製度規範、監督約束、文化重塑三個層麵入手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內含文風、會風、調研、出訪、接待方麵節約從簡等規定,涉及不貼標語、不掛橫幅、不鋪地毯、不擺花草、不宴請、不封路、開短會等眾多具體細節。此後,中央政治局領導主持會議、外出考察均身體力行該規定,地方政府及軍隊紛紛響應。該變革大體反應了習近平等領導人如是特質或傾向:第一,崇尚簡約、樸實,討厭擺闊、端架子和形式主義;第二,從我做起,率先垂範;第三,從力所能及的細節入手,開風氣之先,為未來體製改革熱身。

改進工作作風的周期律怪現象

改進工作作風在我國決非新名詞,不僅不是新名詞,反而還與政府機構改革出現“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循環怪圈相似,出現過“改進—回歸—再改進—再回歸”的循環怪圈。

眾所周知,毛澤東平生最恨貪汙浪費、以權謀私、形式主義、脫離群眾、貪圖享樂等官僚習氣,最不忍見貪官汙吏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為了打擊各種官僚陋習,防止所謂政權變修,他多次發動大規模的整黨整風運動,不惜以“天下大亂”來實現所謂“天下大治”,可天下並未因此“大治”,官僚惡習並未因此被根除。一次次整風狂瀾停息後,舊的官僚習氣總在不經意中悄然回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每一次政府機構改革都強調精簡機構及冗員,轉變機關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率。為了遏製公款吃喝的頑症,中央還一度明確規定,公務接待不得超過“四菜一湯”,一聲令下,舉國無不稱好。可是,沒過多久,地方政府便發明出一種既不違規又可大吃大喝的怪招——每一個大菜都含四個小菜,讓“四菜一湯”名正言順地成為“十六菜一湯”,好一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此後,各地很快便將“四菜一湯”置之腦後,公款大吃大喝依舊了。

根據2001年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2002年被定為“轉變作風年”。在中央的號召下,廣東、江蘇、廣西、福建、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級單位都有市、縣開展“萬人評議機關作風”活動,一時機關作風因此有所好轉。

但是,由於該類評議活動在評議人選擇、評議對象分類、評議方法及結果運用等環節均存在諸多不當,所以評議結果常常失真。眾多機關所獲的群眾滿意率均在90%以上,即使某些排名墊底、被懲罰的機關其滿意率也常有百分之七八十;某縣在連續幾次獲得百分之九十多的滿意率之後,公然登報宣稱力爭來年群眾滿意率達100%。最終該項以反對形式主義為目標的活動自己也淪為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這或許正是這項曾年年舉辦、一度紅火的活動近年來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

曆次改進作風之所以出現如上怪圈,原因之一是每次改進作風都是由中央領導發動並給力,但整個官員隊伍並未像發動者一樣熱心、給力,至多不過是被動跟風,盡管他們跟風時吼得常比發動者還響。原因之二是曆次改進作風幾乎都是決心有餘而製度保障及懲處不力,不僅在如何轉變作風上缺乏具體事項的列舉,而且對公然違反者也缺乏懲處。久而久之,官員們自然故態複萌了。當然,曆次改進作風的無功而返也充分表明,官僚陋習根深蒂固,非一招一式即能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