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人性
卷首論壇
作者:孟憲實
這是春秋時期的一則故事,屬於孔門往事。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出生在衛國,比孔子小三十一歲。子貢經商成功,所到之處與王侯分庭抗禮,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錢的人。《孔子家語》裏記載了一件子貢和孔子的故事:
魯國鑒於很多國人成為各諸侯國的奴婢(當時稱作“臣妾”),所以製定了一條法律,凡是有人能夠從諸侯國把魯國人贖買回來,變奴婢身份為平民身份,那麼都可以從魯國的國庫裏獲得一筆不菲的獎金。子貢有很多機會到各國去,所以贖買了一些魯國人回來,但是當魯國按規定要給子貢發放獎金的時候,卻被子貢拒絕了。
子貢是大商人,他幫助魯國人擺脫奴役,助人為樂,高風亮節,他才不在意魯國的獎金呢。但是,子貢拒絕獎金的事卻遭到孔子的批評。孔子說:子貢做了一件錯事。聖人做事,為的是移風易俗,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執行,而不是僅僅自己能夠做到。現在的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認為贖人而獲獎金則不廉潔,那麼普通人哪裏還有贖人的金錢呢?今後,魯國人不會再去諸侯國贖買奴婢了。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主題,那就是政策與人性。國家在製定政策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性的存在。人性有善惡之別,更有善惡之說,政策的基礎既不可以人性本善為著眼點,更不可以人性惡為著眼點,而應該導人向善。承認人性有不足,承認人性或好利,隻要目標良善,就該推獎。從這點觀察,魯國的贖買奴婢的政策設計是良善的,解放奴婢當然是善舉。孔子對子貢的批評,證明孔子的人性觀具有現實主義立場,他更看重魯國政策的良善,犀利地注意到子貢行為的破壞性。
在重大是非問題上,國家是不可缺席的,而用政策引導社會行為,則是國家的應盡義務。古代中國,國家經常倡導“以孝治天下”,而這個倡導從來不是僅僅限於輿論呼籲。唐朝的賦役製度中規定,家中有年齡80歲的老人,國家給侍丁一人;90歲,則給侍丁二人;百歲則給侍丁三人。侍丁是一種身份,擁有這種身份,則不用再為國家服役,而在唐朝,服役對於百姓而言是一種比較沉重的負擔。唐朝的這個製度安排,以國家放棄重要利益為前提,為的是更好地推行孝道。
唐玄宗的時候,發現社會上存在這種情況:有的人家為了規避賦稅,雖然父母健在,也分家單過,這顯然與孝道相違背。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政府發布命令,如果一家之內有十丁,其中兩丁放免“征行賦役”;如果有五丁,則放免一丁。這樣,百姓為了其中的利益就會“同籍共居”,社會風氣也會改善。所謂“征行賦役”,就是百姓對於國家所承的各種負擔。唐朝沒有下令讓百姓必須與父母同居,而是利用政策進行誘導,而前提依然是國家放棄原本屬於自己的利益。
必須承認人性的不足,利益取向對於社會而言,往往是基本動力。政策設計的主體是國家,國家為了鼓勵良善的道德趨向,動用利益杠杆是理所應當的,而為了善舉讓利於民,對於國家而言是有多重利益的。從孔子對子貢的批評,到唐朝的鼓勵孝道,我們看到中國傳統中的政策與人性關係的演進,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可為之事甚多。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