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下行無礙“中國世紀元年”論斷(1 / 1)

經濟下行無礙“中國世紀元年”論斷

資訊

作者:曹和平

曹和平,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係主任,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和發展金融理論,所提出的許多理論都開中國經濟研究之先。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中英文專著多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前段時間提出2015年是“中國世紀元年”的論斷,引起很大爭議。筆者認為,作出這一論斷需要兩個疊加意義上的獨特視角:一是需要將“百年”作為增長的“單位年度”來對待,二是需要將人類約200個國別經濟體作為“整體”來審視,以探究其周期性規律。這種挑戰人類智慧平均數,在超長時程、超大規模、超級複雜對象身上尋找內在邏輯的探索,可謂有關大國崛起的基礎理論前沿嚐試。

斯蒂格利茨在提出論斷時引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在2014年按照購買力平價測算超過美國。但中國不會就此停止,而是將繼續前行,並最終改變人類經濟增長的世紀版圖。這堪稱是以中國增長為特征刻畫一個新世紀的第一年:元年。然而乖張的地方在於,2014年卻是中國1991年以來增速最差的一年。人們不僅會問,“中國世紀元年”的結論還靠得住嗎?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斯蒂格利茨說2015年是中國世紀的元年時,他是以100年為“年度”來思考問題的。以百年作為觀察單元,英國在兩百年前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在100年前超過英國,那麼中國在100年後的今天超過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事件就可能進入思考範圍。2014年,中國出口世界第一,家庭儲蓄世界第一。事實上,2014年中國鋼鐵總量、水泥總量都是世界生產的總和。建築業處在國民經濟體係產業鏈條的中段,一個國家鋼鐵混凝土規模多大,大體上也延展出同等規模的物質產品。這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經濟,已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實實在在發生了十年。物質產品份額世界第一是個肉眼觀察事實,用數據障眼法“算”不出來。

另外,很多人對用購買力平價衡量經濟規模持否定看法,但事實是購買力平價比彙率平價更好。購買力平價不是彙率平價的替代性工具,而是改進性工具。反過來,彙率平價不是計算經濟規模的合適性工具,而是讓步性退而求其次的工具。

比如,從中美兩國分別挑出吃穿住行類500件產品,如果在中國購買花了6000元人民幣,在美國花了1000美元的話,二者的比價是6:1(目前彙率兌價)。彙率比價是怎樣得來的呢?中國大概向美國出口了自己12%的物質產品,美國大概向中國出口了其8%的物質產品,二者之間交易形成的貨幣比率——彙率,怎麼能成為自己其餘88%和92%產品的無偏差代表呢?在方法上,購買力平價(包括了貿易品和非貿易品)比彙率平價(僅僅包括貿易商品)的偏差性小得多。不能因為購買力平價在國際貿易中不通用而彙率通用,就菲薄購買力平價在衡量國別經濟規模方麵的合理改進性。

當然,如果從短期來看,對“中國世紀元年”的質疑似乎也有道理,因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確實可能繼續下行。但這種下行是源於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動調降,其目的是要實現結構優化,但不會造成“失速”。從長時間加以考量的話,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變遷是從骨子裏向外走向了現代化。因此筆者認為,盡管中國短期內經濟增速下行,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國世紀元年”論斷的邏輯。

(本文來源於《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