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訣遵循七養訣 氣足百病滅
養生篇
作者:趙廣蘭
閑暇之際,翻閱元朝鄒鉉所撰《壽親養老新書》,書中有一首“七養訣”,訣曰:“一者少言語養真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髒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細讀詳審,耐人尋味,堪稱防病保健、益壽延年的法寶。現作一淺釋,以饗讀者。
一、少言語養真氣
少言語,是指說話要戒急、戒快、戒喋喋不休。真氣又叫“正氣”,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
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
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隻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
二、戒色欲養精氣
戒色欲,指的是房事要節製。
孫思邈曾指出:“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恣情縱欲,對房事不加節製,必然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房事過度主要是損耗人的精氣,而精氣為養生之本。精氣損耗就動搖了生命的根本,所以健康和長壽就難以保障。因此,房事不可過度,應善自珍攝,節欲養精。
三、薄滋味養血氣
薄滋味是指多食蔬菜、瓜果、清淡素食類,少食肥肉、烈酒、辛辣、油膩之品。隻顧滿足口欲,貪圖膏粱厚味,嗜食美酒佳肴,整天大魚大肉,無所顧忌,有損身體。《醫學心悟》主張:“莫嗜膏粱,淡食為最。”《呂氏春秋》也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告誡人們少吃葷食,不要貪味。飲食五味不要太過,特別是不要太鹹,要嚴格控製食鹽的攝入量。
四、咽津液養髒氣
津液指唾液,古人認為津液是人體的精華。在非飲食情況下,經常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體內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津液),再徐徐咽下,有滋養髒氣的良好功效。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說“晨興漱玉津”可以祛病益壽。他每天早上醒來,用舌攪出唾液,徐徐咽下,經此養身,活了100歲。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年過八旬的乾隆皇帝,其養身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五、莫嗔怒養肝氣
是指平時要心境平和,不要隨便發火。經常發怒,會導致肝氣持續處於上行狀態,肝氣上逆,同時血液隨氣上逆,造成肝鬱不疏,從而對肝髒造成損害。若經常為生活瑣事動怒,甚至暴跳如雷,就可因怒火而氣亂,使心神無主,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髒腑功能紊亂而致病,甚至引起猝死。欲求肝氣條達,疏泄正常,就要“戒怒”、“製怒”,減少情誌刺激,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
六、美飲食養胃氣
美飲食不是說要吃好的、吃貴的,而是說飲食結構要搭配合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同,營養成分也有差別,隻有全麵而合理地進行搭配,才能使人體獲得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各項生理功能的需要。《內經》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飲食方案,指出穀物、蔬菜、水果及肉類是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隻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才能補養胃氣。
七、少思慮養心氣
是指閑來不要胡思亂想。人必有所思,亦必有所慮,但過多思慮,則傷心氣而損壽命。《千金要方》指出:“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形無極……亦可長年。”這裏的不思,應當理解為避免過多的不正當的思慮。應當做到省思少慮,特別是對於個人得失、名譽地位、物質金錢等,不可以汲汲以求,處心積慮,以免失去心理平衡而影響健康。
朋友,你倘若能把“七養訣”常吟牢記,並遵循行之,就能正氣十足,疾病就會遠離於你,焉有不益壽延年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