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缺乏感恩意識的女性——郭海萍(1 / 3)

——《蝸居》郭海萍形象淺析

天山論劍

作者:鄔玉竹

內容提要:郭海萍,一個不負責任、不懂孝道、不知感恩的人,是個缺乏感恩意識的女性形象。

關鍵詞:郭海萍無責任感不懂孝道無感恩意識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隻有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自己的贈予,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健康的心態。就感恩思想的形成過程而言,家庭倫理中對父母長輩的孝道,是一個人感恩意識形成的起點。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對萬事萬物發自內心的感謝和熱愛,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社會和大自然,促進人、社會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唐代陳潤 《闕題》詩雲:“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 飛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 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在當前青少年群體中,這種感恩意識和行為卻被逐漸淡化,替之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對父母恩情的漠視。近年來,許多年輕人感恩意識的缺失,忘恩、負恩的事件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顯現在公眾麵前,充分顯示了青少年感恩意識的匱乏,反映了當今教育的錯位,尤其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反思、挖掘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和今後努力的方向,已成為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許多作者以自己的作品充分地展現了這一現象,六六的《蝸居》也在展現情感、職場和反腐的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感恩意識的缺乏。

郭海萍是六六《蝸居》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可以說沒有郭海萍就沒有故事的發生與發展。小說寫到郭海萍與蘇淳雙雙畢業於上海的名牌大學,並在這座城市立業成家,而他們千挑萬選的安身立命之所隻是一個租來的10平方米的石庫門房子。攢夠首期,變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海萍整天省吃儉用,一個星期下來,天天吃方便麵,為的就是省下菜錢。因為,每一分每一毛都是以後家裏的地磚蓮蓬頭。這些東西,不從牙縫裏摳,是摳不出的。女兒才三個月大,就讓母親帶回老家去撫養,盡管對女兒是無盡的思念,但後來還是決定一周隻打一次長途,一年隻回兩趟家,為的就是攢錢買房!海萍就是這樣在買房欲望中煎熬著,為買房而竭盡全力,為買房而不顧一切,以買房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展現了她自己。

一、責任感的缺乏

海萍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盡管書中海藻說到:“這麼多年來,一直是海萍照顧我……天氣很冷,風從四麵八方吹向我們,又沒有燈火,我很害怕。海萍就一直抱著我,是那種緊緊的環抱,她站在風口上,替我擋著所有的風,給我唱歌,一直不停地唱。等我睡著了,她就脫下棉襖給我蓋上…… (讀大學的時候)我所有的衣服、花費,都是海萍給我的。她剛工作,每個星期都給我送吃的,過來幫我洗衣服……無論多麼困難,海萍都會說,有我呢!你急什麼。”似乎海萍真是個一心一意為妹妹著想的人。然而,為了買房,海萍就不顧及妹妹的幸福了。書中說到海萍回老家看望女兒,女兒卻把母親的擁抱當作一種懲罰。這讓海萍大受打擊,回到上海後,海萍決定買房,要和女兒在一起生活。她告訴蘇淳“我把海藻結婚的錢先拿來用,讓她等等再結婚。”見到海藻後,直接就提出“你手頭有多少存款?”“8000塊你還想明年結婚?這轉眼就到明年了!小貝也不是什麼有錢人,你們靠什麼買房子啊?”“我現在要買房子,很需要錢。你能不能把你手頭的錢,加小貝的錢,先借給我用一用?等我一攢到就還給你們。”既然海萍知道沒錢不可能結婚,而海藻已經25歲,認識小貝也已經很久,已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如果她真愛妹妹,真有所謂的作為姐姐的責任感,就應該是想方設法為妹妹籌錢,讓妹妹早日成家,而不是如此之作為。更何況,海萍想盡辦法讚到的隻是房子的首付,這之後的大額度的按揭,交房後日益增長的生活費必將讓她無法還錢。正如買房時蘇淳所說:“你不覺得日子太緊張了?我們倆月收入9000多,還款6000多,剩下的錢要管一切,稍微有點差池就不夠了。”既是如此,那借的錢該如何還,什麼時候還,這不能不算一大問題。連宋思明也說:“海藻,你救得了你姐姐的一時之急,救不了一世啊!就算首付解決了,那往後怎麼辦呢?她能應付得了嗎?”由此可知,海萍對妹妹沒有絲毫的責任感,有的隻是購房欲望的追求,有的隻是對妹妹感恩意識的榨取。

同樣,海萍作為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沒有責任感的母親。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女人,一旦決定生孩子,就得做好養育孩子的心理準備。而孩子生下來僅僅3個月,海萍就讓母親把孩子帶回老家。盡管每月付孩子的寄養費,但孩子除了吃,還會有很多花銷,海萍付的錢肯定不夠,海萍的母親就說過“一次塞一塊錢,你爸的工資都叫那電驢子給騙走了。”何況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海萍是把自己該負的責任都轉交給了母親,讓母親在代自己負責。在老家見著孩子後,帶女兒回家,海萍給女兒喂飯,全然忽略姥姥跟著喊:“你怎麼又喂啊!我們正訓練自己吃飯呢!你搗什麼亂啊!”海萍一邊笑一邊衝女兒示意:“寶貝,張口!啊嗚!哎呀!大嘴巴呢!”回頭跟娘說:“我難得見她、寵寵她,你就滿足一下我吧!等我走了你接著訓練。”我們都說管教孩子最怕隔代溺愛,海萍家卻是她自己在溺愛孩子,這不能不說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而海萍的買房也不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買房的最終決定,完全是為了同自己的父母爭寵,正像她自己說的“為她我吃盡了苦頭,到頭來,她卻和我不親,把我當外人。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趁她記憶還不完全的時候,把她接到身邊,好好愛他,親她,教育她,讓她覺得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她的人。”由此可見海萍的自私,不想付出,隻想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