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繪本閱讀中成長
讀寫指津
作者:方傑 陳海麗
一、在“讀故事”中喚起孩子閱讀的興趣
一年級的孩子腦功能正處於飛躍發展的階段,表現為既愛說又愛動。但他們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隻能集中20~30分鍾,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還應關注這一點,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1.師生共讀
我最喜歡跟孩子一起講故事讀故事了。自從在博客中推薦了必讀繪本後,很多家長為孩子們準備了很多書籍,有的還帶到了學校。每當讀到一些繪本時總有些孩子會說,這本書我在家裏已經讀過了,可是在老師再讀的時候他仍然聽得津津有味。確實,有些精品繪本是很值得一讀再讀的,而每聽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樣的繪本閱讀我們一直在持續進行著。此外,我們也開始了整本書的閱讀,如《小猴淘淘的故事》《小豬稀裏呼嚕》《新編兒歌365》《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課前、課間、午間,這種繪聲繪色的朗讀時刻吸引著孩子們,讓他們愛上聽故事、愛上課堂、愛上老師、愛上閱讀。聽故事也是吸引孩子閱讀的一種方式。在閱讀課上,教師一邊讀一邊拋出幾個小問題可以有效地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同時,因為孩子對教師有強烈的心理依賴,教師的讀在無形中也給了孩子一種鼓勵與引導,孩子也會模仿老師走進書本中去,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2.孩子自主讀故事
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比較少,但是對色彩、圖形的感受力比較強,因此,這個階段主要推薦孩子們閱讀一部分繪本故事,或者一些淺顯的兒歌、寓言等等。在布置閱讀作業前,教師要做好導讀,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可以通過講故事的開頭或者為孩子們講精彩的片段等方式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讓孩子帶著一種期待去閱讀,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閱讀產生興趣。但要注意,隨著拚音教學的結束,我們可以從以前的爸爸媽媽讀給小朋友聽到現在的親子合作讀,再到小朋友獨立看一個淺顯的小故事轉變了,當然,具體操作還得考慮孩子的實際閱讀水平和閱讀興趣。我們希望每日一個故事的閱讀作業成為引導他們愛上閱讀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不要成為孩子的作業負擔。
3.親子共讀
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上有這樣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這充分說明“親子共讀”在孩子課外閱讀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年級的孩子晚上沒有書麵作業,時間多,但又不能長時間獨立閱讀,因此,家長充分利用半小時進行“親子共讀”,既能培養孩子的聽力,又能提高其理解能力,還能增進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可謂一舉多得。
二、讓“繪故事”成為學生表達和創造的需要
多種形式的“讀故事”豐富了孩子的閱讀體驗,為孩子的創造和表達提供了基礎,但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完全用文字進行表達比較困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可以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那麼,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借助圖畫來表達。每講完一個繪本故事,我們可引導學生續編或者創編故事中的某一情節,開始是讓孩子講述,家長幫助孩子記錄在畫麵的旁邊,等孩子學習完漢語拚音以後,就可以自己獨立就畫寫故事了。讀書、寫話、繪畫就這樣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三、通過“講故事”進行交流和分享
講故事是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者改造原文的句子或者段落,從而把原文的意思改編成自己的思想,要完成這個提升,需要豐富的閱讀實踐,而講故事無疑是低段學生進行閱讀實踐的重要形式。
在繪故事的基礎上,我們鼓勵孩子講出自己創作的或者續編的故事,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孩子把自己讀的、聽的和畫的故事講出來,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情感釋放的過程,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是一個交流體驗的過程;另外,他們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也會有一種成就感,而講述的過程無疑會使肢體語言和口頭表達都得到長足發展。
讀故事、繪故事、講故事三個環節循環往複,不斷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創造想象能力、交際能力、閱讀能力,為孩子進入更高層次的閱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錦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