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下創業型企業發展路徑探析(1 / 3)

新常態下創業型企業發展路徑探析

管理視窗

作者:席亞芳

一、新常態下背景下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經濟進入了新時期,處於新形勢,發展模式和發展動力有所轉變,應該認識理解新常態,來更好的順應新時期、新常態。進入新常態後,經濟增長更加趨於穩定,更多樣化的增長動力。增長速度以前為高速,現今為中高速。經濟結構變為了深度調整的方式,也就是調整了存量並且把增量做優,可總結為從增量擴能變為了深度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正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 經濟發展方式,以往是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如今轉變為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也有了新的增長點。可見新常態必然對當前企業發展帶來影響。

進入新常態,給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首先經濟的增長速度有所減慢,但增長速度7%左右,無論從體量上,還是速度上,實際增量依然是可觀的。

雖然經濟增長更趨於穩定,更多元化的增長勢頭。我國實施共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策略,這將有助於解決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加依賴於國內消費需求拉動,以避免對外部的出口依賴的風險。

本時期將帶來發展前景的更加穩定,源於優化升級的經濟結構。習近平以前三季的數據,即消費超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服務業增加值所占的比重,比第二產業高、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工業平均增速、能耗有所下降的單位GDP。從以上表現總結出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政府的大力放權和簡政,更加盤活了市場動態。由於企業注冊登記製度的改革,前三季度新公司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60%。

1,新常態下也麵臨著挑戰:首先經濟增速的挑戰,我國經濟從以前的高速增長,變為現在的中高速,這是新常態時期的一個特征,可以說我國經濟進入了增長速度過渡或換擋時期。在2003至2007年間,這五年年平均增長了百分之十一點六,2008至2011年和2012至2013年,年平均增長了百分之九點六和百分之七點七,經濟增長速度走勢在向下,是新常態時期經濟規律自身相互作用的呈現,也是我國資源有限和環境約束的結果。因此應把增長速度保持在一個區間,這個區間是合理的和符合經濟規律的,這個十分必要。如果經濟增速超出了這個合理範圍,會影響市場預期,難以維持民生支出,經濟基礎會被撼動,全麵改革的空間會縮小,社會可能出現不穩定局麵。

第二個挑戰是由於增長的動力有所轉變,曾經我國經濟是粗放式發展方式,新常態後,很快形成了新的增長動力,原有動力開始減弱。回顧從前,我國主要利用充足的資源和人口紅利帶來的廉價勞動力這些要素投入,造就了經濟上的一些優勢。現在這些優勢已經慢慢減弱,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還沒有發展成熟,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可以充分發揮“創新紅利”和“體製紅利”的作用。據統計國內生產成本近幾年一直在升高,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發展中國家比我國生產成本更低,更有優勢。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比我國更具低成本優勢。

第三個挑戰是源自於以往傳統的產業,呈現萎縮趨勢,新常態意味著進入了新階段,產業加快了優化和升級,這是新時期的顯著表現。這個時期新產業和舊產業更替和交換,這個過渡過程,容易出現青黃不接。現今,一些重化工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或者會產品價格下降,比如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有些市場也處於萎靡狀態,比如房地產,汽車市場,汽車的銷量增長速度在放慢。與此同時很快崛起了一些新興的產業,但在各方麵因素的製約下,如不夠完善的市場競爭環境,技術水準達不到或行業領軍人才不足等原因,短時間內還不能對經濟有很大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