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空間品質提升與特色塑造策略(1 / 3)

——江蘇城市化轉型期的文化追求

特稿

作者:周嵐 於春

摘要:中國的城市化被認為是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中國的城市化以其規模、速度和相對有序贏得了世界認同。“十二五”時期是中國城市化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江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60%,城鄉建設已經進入了量質並重、更加重視質量提升的新階段。日前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提升江蘇城鄉空間品質的意見》,以江蘇的工作和探索為基礎,從城市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多學科聯動角度,係統提出了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的總體思路和工作方略,旨在城市化轉型發展期率先探索提升城市空間的品質與文化競爭力,改變“千城一麵”的現狀,促進美好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同時締造。

關鍵詞:城市化;城市空間;品質;文化特色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ces affecting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zed for its scale, speed and relative orderliness. The 12th FYP period is critical for the urbanized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developed provinces in China, Jiangsu has achieved more than 60% urbanization coverage,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valuing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emphasiz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s well. Currently, the Housing 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issued Opinions on Speeding up the Upgrading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Qua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 and exploration of Jiangsu into account, and proposes the overall idea and strategy for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enhancement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the lead in exploring the urban space quality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during the urbanized transition period, avoiding the monoton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simultaneous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space; quality; cultural features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10-04(5)

江蘇,一塊富饒、美麗、宜居、令人向往的土地。南宋時就有“蘇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美譽。農耕時代的江蘇以其秀美的山水環境,繁榮的經濟活力,相對安定的社會氛圍,兼收並蓄的文化特質,保持了在中國人心目中理想人居地的地位。

在曆史演進的過程中,在江蘇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產生了“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的六朝都會南京,“春城三百七十橋,兩岸朱樓夾柳條”的姑蘇古城,“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的彭城徐州,“濯錦清江萬裏流,雲帆龍舸下揚州”的繁華運河之都……

江蘇,既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自然風光,也有“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的文化盛景;既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優雅靜謐,也有“粉牆黛瓦青石街”的市井繁華……

在這樣的文化沃土上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需要更深的文化理解、更多的文化敬畏、更強的文化自覺和更高的文化追求。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開展了一係列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本文的框架思考。

1城市空間的文化意義

1.1城市服務生活

今天,全球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類已經進入了城市時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城市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是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載體。

城市既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更是市民生活的家園。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了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會重申了城市服務生活的主題,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better life)”,把美好的城市與美好的生活緊密聯係起來。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服務對象,也是創造城市美好生活的主體。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穩步提升,市民對於城市的期許已不僅僅限於物質需要,而進一步上升至精神和文化追求。

規劃大師劉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之所以存在是為了關懷人和陶冶人”。為此我們需要致力塑造充滿人文關懷和文化追求的城市空間,以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理想人居環境的塑造、城市特色的彰顯,推動市民精神的培育和城市文化自豪感的建立,順應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2文化彰顯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魅力的根本所在。

英國學者G·Adair說:“文化,就像上帝和政治一樣,是無處不在的”。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同樣把城市文化定義為“古往今來各類城市和城市區域之任何行為模式,包括過去和現在”①。據此理解,從城市誕生的那一天起,城市文化就應運而生了。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文化如河,川流不息。在城市發展的脈絡之中,文化貫穿始終,連接過去和未來。

今天在全球化競爭的年代裏,文化已經不僅僅是精神財富,還是重要的發展戰略資源。因為在知識經濟年代,人力資本才是決定發展競爭力的關鍵,而要想在新的全球經濟秩序建立過程中立於不敗之地或取得突破躍升,城市就必須塑造高品質的文化環境和優越的生活環境,從而吸引人才、吸引投資。因此建設一個內涵豐富、形神兼備的城市已經成為國內外城市發展的共同追求。

歐洲委員會的《歐盟可持續城市發展:行動框架》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地方文化的強化和城市文化的提升作為一項重要的財富,並作為一個國家及地方的重大發展目標。②倫敦、紐約、東京等一批國際性城市則明確地提出了“城市文化發展戰略”③,如倫敦將其文化發展戰略定位為:維護倫敦模範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級城市,卓越的國際創意和文化中心。④在這些城市的發展戰略中,“文化”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精神享受,而是城市魅力和競爭力提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