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的浮萍:電影《北京你好》的文化原型
名家來稿
作者:張祖群
【作者簡介】
紀錄片《流浪北京》海報家鄉的池塘裏常生長一種浮萍,浮萍屬水生植物,可作家畜和家禽的飼料,亦可入藥。浮萍生來無根,隨水漂流,常比喻人的漂泊不定。浮萍有時候長得好多,密密麻麻的聚在一起,把水麵都蓋住了;有時候又那麼幾片,隨波逐流。後來看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邱莫言有句台詞:“浮萍漂泊本無根,天涯遊子君莫問。”天涯是屬於浪子的,天涯其實是一種情懷,不是每個人都有。我就從這無根的浮萍談起吧,每個“北漂”人都有一種天涯情懷。
一、“北漂”主題的影視發展
脈絡和評價屬於曆史、記錄曆史的獨立紀錄片,隻有在不斷回溯和審視之中應該還原曆史的真實價值和意義。(華國棟:《與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發生》,暨南大學2007年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1-37頁)縱觀“北漂”主題的影視發展脈絡,可以看出:第一,1990年吳文光導演的紀錄片《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第一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北漂”。影片分為為什麼到北京、住在北成、出國之蹺、1989年10月、張夏平瘋了、大神布朗等6段,通過記錄5名藝術家在北京兩年的北漂經曆,展現了當代中國現代性探索過程中反叛傳統、割裂曆史、崇尚西方自由主義的理想主義覆滅過程,是中國獨立紀錄片開山之作。第二,1995年何群導演的電影《混在北京》反映了詩人、畫家、翻譯、評論家體麵外表和失落無奈、肮髒擁擠的內在生活之間的強烈對比。第三,2004年秋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世界》通過訴說四對青年男女的悲情城市愛情故事,進行“我們為什麼要來到這個城市?每個人都在麵臨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心境”的哲學追問。第四,2005年以後金琛的《北京你好》、《胡同裏的波西米亞人》、《冬天裏的一把火》構成“北漂三部曲”除了關注“北漂”藝術青年的外在生活狀況與內在感情狀態和心理焦慮,更主要的是展示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落差。第五,2009年日本NHK拍紀錄片《北漂一族》記錄年輕“北漂”一族擁有的文化資本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奮鬥軌跡,不同的生活際遇影響到不同的社會場域位置。(陳思:《簡析中的“文化資本”和“場域”》,載《電影文學》2013年6期,129-130頁)作為一個他者,記錄他們眼中的“北漂”,另有一番景色。“北漂”群體作為社會行動者,在北京新的場域中,依據自身需要,不斷競爭與交換,拓展新的社會網絡,參與到爭取經濟資本留京買房、通過文化資本進行知識再生產,通過社會資本融入主流社會的大潮中。(孫運宏:《“北漂”現象的社會學解讀——基於布迪厄文化再生產理論視角》,載《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4期,27-28頁)第六,2011年蔣旭導演的電影《你是哪裏人》展現了“北漂”的各種壓力與外鄉人的偏見和異鄉環境,在抗拒性的奮鬥的最後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言小夫:《透過看北漂族》,載《大眾電影》2011年14期,10頁)第七,餘治林導演的喜劇《北漂魚》(2013年6月上演)跳出個體,展現“北漂”族群的生存狀態。那些演員本身就是“北漂”族,是用自己親身經曆演繹獻給所有“漂一族”的禮物。(鐵力:《的北漂族》,載《電影》2012年12期,68-72頁)
對此,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有人批評《北京你好》存在主題先行,概念化,情節上缺乏,細節尚需打磨等問題,是一種建構起來的想象中的真實,脫離了漂泊者真實狀態。(王瑞媛:《:假想的漂泊與無處安置的現實》,載《當代電影》2008年2期,87-89頁)當然也有人持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流浪北京》體現了個人化的敘事風格和語言,擺脫了國家主流意識下紀錄片的固定模式,真實客觀反映邊緣人的生活百味,評價它“開創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新紀元。”(張琳:《——淺談中國獨立紀錄片開山之作》,載《電影評介》2010年8期,31頁)該片力圖用較為唯美的視聽語言來表達這些邊緣者的愛與痛,展現的是純真的愛情,優美的旋律,真實而感人,就像一股清泉進入體內,淨化人的心靈!
從這個脈絡可以看出,基於現實主義的出發點,秉承第六代導演對當下現實關注的傳統,電影《北京你好》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是對吳文光《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所開創的“北漂”主題的延續、繼承和創新。電影《北京你好》關注“北漂”博士青年這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用唯美的視聽語言來表達這些邊緣者的愛與痛。從這幾個進步的“北漂”主題階梯可以看出,已經開始從老套的情節設置、公式化的“北漂”生活描摹開始向詩意與浪漫並存、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兼具的轉變。
·名家來稿張祖群:無根的浮萍——電影《北京你好》的文化原型二、《北京你好》的角色、情節與隱喻
1.角色:四個“北漂”小人物
電影《北京你好》講述的是四個“北漂”小人物的故事:北大校園裏,一次“反對戰爭”的主題同學聚會上,穆魚(文學院在讀博士)認識邊紅旗(文學青年)。因為穆魚,邊紅旗結識了與穆魚同住一屋的孟一明(法學院在讀博士)。孟一明遠在老家的妻子沙袖來北京照顧他時,穆魚、邊紅旗、孟一明合租了一個平房院。兩個是體製內的文學博士、法學博士,兩個是體製外的文學青年、外地妻子,就這樣偶遇了,一段外地青年“北漂一族”的生活開始了。
喝酒之後即興創作詩歌的浪漫詩人,那恣意飛揚的才情的有才之人,製賣假文憑躲避警察的騙子,有妻還不斷泡妞並且被妞同時泡多次的風流男人,竟然是同一個人——邊紅旗。在家做噴香撲鼻的飯菜的主婦,給老公搓背的柔情妻子,飯館端盤子的女工,雪地裏飛揚起舞的妙齡少女,竟然是同一個人——沙袖。給研究生不斷代課的口吃青年,讓學生芳心欲動的知識分子,聽命導師隨時賦予額外任務的學徒,拉人入夥和出版社合作出版叢書的編書者,得知妻子給自己帶綠帽之後轟然倒塌的男子漢,竟然是同一個人——孟一明。多次代人受過充當老好人的“好好先生”、“好哥們”,一頭紮在自己的文學夢想裏,帶著厚厚眼鏡的純粹的文學博士,竟然是同一個人——穆魚。
有了沙袖,另外三個追求各自夢想的外地人的生活開始有了生氣,猶如平靜的生活突然撒了一把鮮香的鹽,尤其是孟一明日子過得滋潤而愜意。沙袖為孟一明在木盆洗澡搓背,熱氣騰騰,氤氳似醉,如同穿越。真實而自然,給人一種墜入愛河的感覺,不用多說就能知道他們之間夫妻感情有多深。如果說曹禺的宗教化的戲劇文本《北京人》虛擬渲染和埋葬了宗法製男權家庭中一夫二妻的男權夢想的話(張耀傑:《的男權夢想及其破滅》,載《藝術百家》2009年3期),邊紅旗是典型的男權夢想著。他的私有欲極強,有一顆文學的質樸之心,老家有老婆,老家有工作,但是他不甘平庸,來到北京闖蕩,靠賣假證為生,卻以出色的文學才華多次為電影《北京你好》海報北京小妞“俘獲”。邊紅旗說:我拿起筆就是個詩人,放下筆我是個賣假證的!是的,偌大的北京,何處有“我”的夢想?何處是“我”家?家裏紅旗不倒,家外彩旗飄飄,他也夠厲害的。他真誠與虛偽兼具,這種雙麵人性格,成為了故事的中心。小人物的卑賤生活,原本是那麼的平常。
2.故事的轉折:從生活的逼迫到愛情的考驗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為了逃避“嚴打”邊紅旗搬出合租的平房院之時。邊紅旗在外麵安頓妥當,不讓另外三個知道藏身之所,穆魚應約去過一次,簡陋、偏避、肮髒、民工吵鬧、灰暗、不安全……請原諒我無法用更壞的詞來形容,那簡直就不是人能住的地方!沙袖突然“有了”,卻不是孟一明的孩子。一個感情考驗的“重磅炸彈”在四個人平靜的社會裏炸開了。片子的重心開始轉移到孟一明與沙袖的感情矛盾當中來。是不是孟一明的,隻有每天擁抱沙袖睡覺的孟一明知道。算算日子,的確不對。孩子不是孟一明的,那是誰的?是整天呆在家裏做宅男的穆魚的?孟一明幾拳打倒這個鐵哥們之後,從他斬釘截鐵,背受冤枉的表情裏似乎證明,的確不是穆魚的,他也不是那種人。那麼是邊紅旗的?當沙袖終於從嘴邊說出邊紅旗三個字時,孟一明徹底地倒下了,一個做男人的自尊徹底被擊得粉碎。真相事實是:其實沙袖和邊紅旗什麼也沒有,“孩子是你的”。誠如沙袖說:我隻是想和你鬧鬧,讓你重視我的存在。穆魚為自己“引狼入室”懊悔不迭,孟一明則在痛苦的掙紮中,消失在北京的都市叢林中。他不辭而別了,沒給任何人音信。沙袖最瞧不起的不學無術的青年,確是和他朝夕相處並產生種子的罪魁禍首。兔子原來還吃窩邊草。最不經意的身邊的人竟然成為偷情者,他徹底崩潰了。邊紅旗終究沒能逃過嚴打,被警察帶走了,一扇門終於給封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