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如此這般環環相扣運籌帷幄,隻是看上去很美。可是兩軍次海上對戰、薩克森溫莎帝國慘敗,級大國強大艦隊敗於弱國弱勢海軍,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造成這種尷尬戰局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並不是這金銀島海軍多麼厲害,帝國海軍參戰軍艦太渣才是主要原因。
被誤認為運輸船大叔的伽利略式5重炮輕巡洋艦是這個樣子滴:美製Ls型號登6艦改進而來,長1米,寬15米,吃水4米,標準排水量5噸,最大排水量8噸,主機為台g1-567a48柴油機,總功率5馬力,最大航節,人員編製人,裝備5毫米艦隊決戰海軍炮一門(加農炮)。輔助武器為:船一門4毫米口徑的短管機關炮,俗稱“乒乓炮”。不知為何,這炮隻備有高爆彈,射程也是很有限。4炮彈隻要能命中敵軍型艦隻是可以造成損害的,但這個距離能不能有效連續射擊,是個難題。甲板中部兩側均勻分布的4門毫米口徑機關炮,彈種為實心曳光彈。這就是純純的自衛火力,該炮射程極為有限,一點五公裏頂了,外號“玻璃球炮”,威力可想而知。
注意,“Ls型號登6艦改進而來”,稍微了解工程結構學或力學的同學大概能猜到,這軍艦的大艦炮隻能固定安裝,可使用高低機調節,左右方向的移動就隻能依賴艦體了。這種軍艦很適宜攻擊岸上大麵積固定目標,如沿海城市,但攻擊海上高行駛的軍艦,那就要看運氣了。確切的,這種軍艦不適宜海戰,尤其是在有點風浪的外海海域,炮打不準,“百無一中”。艘軍艦扛著門5艦炮,打滿全場居然奇跡般的未命中敵軍戰艦一彈,這表現完全渣透了。不隻是水兵心理素質差,軍艦初始設計上就有嚴重問題。
伽利略的望遠鏡風格主炮似乎是很難擊中敵艦,那些輔助火炮擊中敵艦會怎樣?恐怕沒有進入射程,這廉價型充數專用軍艦就被擊沉了。再這軍艦的自衛口徑火炮“乒乓球”、“玻璃球”就算是擊中了人家又有什麼意義呢??
該型艦船還有一個致命弱點,海戰中非常非常的致命。該型艦關鍵部位沒有足夠的裝甲保護,這裏有工程造價方麵的因素,也有基礎性艦船原始設計上的原因。這是一種一開始就被設計為登6艦的船型,為了維持戰艦數量優勢硬是被賦予巡洋艦的功能和名稱,執行海上巡洋艦隊例行作戰任務。按正常巡洋艦標準要求這級廉價軍艦,似乎不合適也確實辦不到。本級艦隻能作為一種5巡洋艦,“後方火力支援艦”使用,不能像正常巡洋艦那樣衝鋒陷陣。
此次海戰中,該級艦在與敵軍真正意義上多功能高巡洋艦的中距離對射戰鬥中屢次被敵軍擊中要害,敵軍爆破彈擊穿艦體後爆炸,繼而引艦體內存放的5彈藥爆炸,戰場上不時有整艘軍艦被炸碎炸飛,可謂一炮入魂。
就是這樣一艘艘不合格的軍艦,害的一門門合格的5重炮沉入海底,還捎帶著害死了一船臨時征召的見習海軍官兵。對海軍來,這船人的價值絕對要遠遠過這艘船,而實際殲滅這船人的就是這種5元廉價充數巡洋艦。
帝國一開始大量建造這一裝備時,似乎有幾分打算把該型艦用於炮擊海岸目標的意味。用這種軍艦對地麵上大麵積目標進行單純的毀壞式炮擊似乎是有效果的,該艦也能勝任這一任務,前提是對方沒有遠射岸炮,還要有其他型號巡洋艦視情況予以適度保護。後來,造艦經費上捉襟見肘的海軍裝備部門一腳踏入了噸位火力性價比陷阱。為了追求所謂艦隊規模恫嚇力大量製造這種廉價軍艦,低成本擴充軍艦數量……這似乎是他們這些吝嗇鬼心中的完美軍艦,據這種軍艦第一批次訂單居然高達艘……所謂人窮隻要了就難免會犯糊塗,海軍級大國居然也巨資造了一大堆靶船。
與這種靶船相比,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這類裝備重炮的海軍主力軍艦同樣也是能執行這種任務的,而且性價比更高。炮擊沿海設防城市,這些主力艦隻需自己去,不必管對方有沒有岸炮,也完全不用其它艦隻掩護。有時候,一艘主力艦足以把一支巡洋艦隊的事全辦了。瞧人家這性價比。
在那個海戰嚴重依賴艦炮對轟的時代,該型巡洋艦既無攻擊準確度,又無戰場生存能力。這無疑是一種低效益甚至無效益負效益武器,低劣的實戰性能完全抵消了造價低廉帶來的噸位價格成本優勢。但是,薩克森溫莎帝國看上的就是這種成本優勢。“最少的錢造最多的軍艦”,“保持足夠的軍艦數量”,“以使得海軍獲得足夠的威懾力”,該型巡洋艦當時唯一能真正揮到位的作用隻有充數了。
當充數的軍艦上了戰場,又使用不當或者安排上疏漏,被敵人把握了戰機,鑽了空子,其結果必然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千古恨,萬米海底靶船沉啊靶船沉。成為敵軍輕易取得的戰績之後,這些軍艦不再具備任何威懾力了,就連充數的作用都無法起到。
這些至今仍沉在海裏的豆腐渣巡洋艦隻能給後人留下笑話談資,也就是能這樣了。此戰中,對應著伽利略級的徹底落敗,身形優美的雪絨花級高巡洋艦卻一戰成名。“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術業有專攻,跨界需謹慎。”與金銀島海軍專業設計精工製造的快巡洋艦相比,薩克森溫莎帝國海軍裝備部門瞎算計窮省錢,“畫虎不成反類犬”,造出的雞肋軍艦表現拙劣,完全是一隊半吊子靶船。這次戰鬥充分證明了這些民間諺語的正確性,人民曆來是有智慧的。
雪絨花級高巡洋艦,全稱“雪絨花級高近岸魚雷攻擊輕防護型巡洋艦”。本級艦原為新大6約克聯邦海軍自產自備軍艦。其設計理念和靈感誕生於對羅科德爾角海戰的深入研究。
B95年,羅克德爾角海戰,塔斯曼帝國海軍慘敗。各國研究此戰,得出若幹不同結論,但都對白洋民主聯邦海軍的遠距離魚雷飽和攻擊印象深刻,並予以高分評價。此戰後,各國對魚雷、尤其是遠射魚雷均予以高度重視。新大6約克聯邦海軍一直對這一戰爭前建造的兩種型號多功能巡防艦上使用的4口徑魚雷攻擊能力很不滿意,對其射程更是嗤之以鼻。該國海軍強烈要求在新開工建造的艦隊輔助作戰艦隻上必須裝備了當時世界最大的61口徑魚雷。
B世紀96年月,海軍裝備部在部長托馬斯杜威中將力主下正式提出理想型艦隊輔助作戰艦的具體標準,此項標準下達給各個軍艦製造工廠工程師團隊以探討其可行性。一款跨時代的新艦種即將誕生,其意義絲毫不遜於當年無畏艦,戰列艦等海上鐵山的出現。隻是當時,這種新概念武器還不為人所接受。
新式軍艦要求如下:要求攻擊能力必須遠強於上兩個型號艦隻(裝備4魚雷型近岸巡洋艦),甚至能接近遠洋艦隊巡洋艦,同時為了兼顧海軍提出的夜間作戰戰法並有效降低成本,艦體要盡量的型化。該型艦還要有強的魚雷攻擊能力,最高航能達到或接近4節,要有良好的適航性。具體細化要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