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州,人們會很自然地想起她那環繞江河的富庶經濟,精致典雅的園林繡茗。古時的文人騷客從不吝嗇他們的筆墨,讓這處江南水鄉一直活在詩畫之中,而今朝我們為蘇州作文,是以乒乓球為主題,展現這座魅力古城的青春韻律。
2013年12月12日,距離蘇州世乒賽開幕隻剩下最後500天。除了在本土舉行倒計時活動外,還有一組以乒乓球為主線,涵蓋園林、刺繡、昆曲等蘇州元素的60秒城市宣傳片,在享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紐約時報廣場正式亮相。開創中國地級市辦賽先河的“蘇州”與7年後再回中國的“世乒賽”,已然成為時下乒乓圈最令人期待的組合。
世乒賽到來前,蘇州已經連續承辦了5屆中國公開賽,乒乓球的聲音也隨著這座城市愈發高漲的辦賽熱情,早已傳遍了大街小巷。中乒之於世乒的積累,是一段曆時5年的成熟;而蘇州之於乒乓的緣分,卻遠比這5年更為源遠流長……
一如人緣——在聞名體育界的“乒乓108將”中,有一位來自蘇州的運動員,名叫周午生。在那個厲兵秣馬為國爭光的年代裏,他是中國隊最早的一批無名英雄——“男幫女”運動員。在長期模仿鬆崎君代、關正子等日本名將的訓練中,周午生動作到位,口碑極好,為中國女隊站上世界之巔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如球緣——早在1998年4月,蘇州就曾舉辦過一次國際邀請賽,聚集了當時世界最優秀的選手。與眾不同的是,這是一次完全帶有科研和新品試用性質的比賽,國際乒聯在比賽中檢驗了紅雙喜新研製的40毫米直徑乒乓球,蘇州也就此成為了“大球”降臨中國賽場的第一舞台。賽後,運動員對於新球的性能普遍認可,為國際乒聯推動“大球時代”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
再如觀眾緣——2002年12月19日,第二屆女子歐亞對抗賽在蘇州舉行。中國隊派出王楠、張怡寧、牛劍鋒三名選手迎戰由斯蒂夫(羅馬尼亞)、鮑羅斯(克羅地亞)和托特(匈牙利)組成的歐洲聯隊。盡管比賽以中國隊5比0大勝而告終,但五盤比賽裏沒有一盤輕鬆的“3比0”,卻有三盤激烈的“3比2”。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比賽首次在國內實現了網絡直播,讓許多網友通過現場和電視以外的第三平台觀賞到了精彩的畫麵。由於要把電視信號轉換為網絡信號,當時的網絡直播至少要比電視延遲5秒鍾,但這次大膽嚐試,確實為乒乓球賽事的多媒體推廣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