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組織卷土重來
封麵故事
作者:徐菁菁
6月30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在敘利亞拉卡地區遊行示威
6月上旬,一支名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遜尼派極端組織從伊拉克與敘利亞接壤的北部邊境發動大規模進攻,輕而易舉就攻下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這支僅擁有1.1萬~1.3萬核心武裝人員的非正規軍用一天的時間向前推進了200公裏,直逼巴格達。
目前他們並未對層層設防的巴格達展開進攻,雖此,如今它控製的地區已跨越伊拉克和敘利亞。在伊敘邊境兩側占據近20萬平方公裏土地,所轄省(市)數量據稱已達16個,人口近400萬,已完全具備了一個國家的規模。6月29日,這一組織聲稱要建立一個遜尼派領導的伊斯蘭理想國,組織頭目巴格達迪要求全球穆斯林向其效忠。與巴格達比較,他們更重要的目標是“建國”——國際社會確實需要考慮:中東的版圖是否將發生變化?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究竟為何種組織?
仔細地分析,它是第三代“基地”組織,或者說是變異了的“基地”組織。與“基地”組織前兩代對抗西方不同,這一代“基地”組織,尤其以極端遜尼派組織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為代表,他們的目標由外而內,什葉派替代西方成為他們的攻擊對象。曾經“文明的衝突”,被教派與信仰的衝突代替。理解伊拉克境內的這場內戰,特別是理解極端遜尼派的崛起,其起點仍得從“冷戰”結束後,第一次海灣戰爭論起。這是美國在“冷戰”結束後,以一場戰爭而完成對蘇聯失去的中東資源的接收。之後,小布什采取更為激進的戰爭選項,將薩達姆政權抹去。這兩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伊拉克的政治格局。
與伊拉克戰局同時,美國稍早還在阿富汗打了一場更耗時日的戰爭。曾經由美國資助的反蘇聯的“基地組織”,就是美國在阿富汗戰場上主要的對手。2011年,本·拉登被擊斃,或者這是反恐的一個標誌性勝利?作為一個具體的人,本·拉登也被抹去了,但作為一種符號,他的死亡或者是另外一種新生。之後,基地組織不斷地因勢蛻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即為變異後的第三代。
抹去薩達姆之後,阿拉伯複興黨40餘年構建的以泛阿拉伯主義為核心的世俗化的國家身份認同崩潰瓦解,沉睡已久的傳統力量被釋放出來。國家內部地區之間、民族之間、宗教派別之間、世俗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之間,此起彼伏、持續對抗成為伊拉克戰後國家重建的重大挑戰。這個時候,2011年,在取得擊斃本·拉登標誌性勝利的同時,奧巴馬政府決定從伊拉克撤軍。因為兩次戰爭,伊拉克世俗化的國家認同被瓦解,再由於美國的撤軍,這個國家極端脆弱的各教派、各地區與各民族之間平衡,失去支柱。動蕩漸起。伊拉克的動蕩,接壤伊拉克之東的波斯民族的伊朗,以及南部接壤的君主政體的沙特阿拉伯,三國之間,平衡亦不複存在。
更讓人意外的是,就在美軍撤出這一年,一場名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席卷中東。這場以民主訴求為表征的運動,其內裏則一如之前的伊拉克,國家內部結構性矛盾的顯性化,更大麵積、更多國家亦因此動蕩。中東失去平衡,或者說中東進入一個再平衡的過程。在這種混亂的格局裏,“基地”組織卷土重來。隻不過,現在他們對西方的興趣不再如其前輩。教派之間的分歧,被他們重新借為思想資源,以求建立自己的理想國。或者中東於我們,隻是一個遙遠的地理概念,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也隻不過是一個繞口的名詞而已。可能實情不應如此。
2014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淨進口國。中國石油消費國增量水平也位居世界之首。中國進口石油中有一半來自中東。其中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聯酋的石油外運都要通過伊朗控製的霍爾木茲海峽。目前伊拉克出口原油的一半供應中國,中國是伊拉克石油產業最大投資者,中國在伊共有1萬多名中資企業員工。在伊拉克戰後的國際投資中,中國的投資占到60%。所謂全球化,當然不是一個聽起來響亮的詞語。
在這一背景下理解中東成為一種必需。ISIS、“基地”組織和伊拉克則是我們進入中東、認識中東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