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觀預期更可怕(1 / 1)

悲觀預期更可怕

編者的話

現在各方都在關注即將於8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經濟運行數據。繼6月份CPI創下29個月最低點之後,7月食品價格漲跌互現,總體價格算得上波瀾不驚,加之種種翹尾因素的大幅回落,因此業內普遍預期,7月份CPI漲幅很可能會再創新低,有專家測算的同比漲幅將回落至1.7%左右。

就在短短的三年前,把CPI年漲幅嚴控在4%的目標不僅寫到政府工作報告裏,甚至還需要最高層出麵斬釘截鐵地專門表態,而如今已滑落至低景氣區間的CPI卻已在各種研究預測中悄悄淡出單一主力角色,曾經小眾的PMI指標正受到日益關注。類似這樣的變化表明,衡量中國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的指標越來越需要組合性的指標,曾經大行其道的單一指標的意義正在弱化,相信未來很難再有把CPI指標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來管理這樣的事情發生。

幾乎所有的宏觀經濟研究的目的都在於尋找趨勢性變化的跡象,而各方閱讀和理解經濟數據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形成判斷和預期。所以如何管理好社會的預期,才是真正所謂宏觀調控該做的事情。

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看,壞消息產生的衝擊遠比好消息帶來的衝動影響要深遠得多。比如我們最近連續看到證監會喊話力挺藍籌股,股市卻未能上演“五窮六絕七翻身”的好戲,仍然以月度陰線報收。這就是整個市場形成悲觀預期的力量。

事實上,這樣的悲觀預期有著強大的數據支撐。在過去長達三年的A股熊市中,上證綜指從3478點跌到2100點出頭的位置,整個跌幅在全球股市中也堪稱慘不忍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達458隻股票跌幅超過50%,其中有89隻股票來自機械設備行業,占比19.43%。機械設備行業是典型的B2B行業,這說明其下遊也就是產成品行業(很可能是消費品行業)對生產設備的需求嚴重下滑,即處於明顯的收縮期。用這個角度再來審視今年上半年以來CPI的一路下行,看得就清楚多了。

這一連串的組合,就構成了整個經濟麵的悲觀預期,在這樣的預期下,剛需也會變成剛“虛”。就目前管理層釋放的積極消息而言,如此強勁且反複被驗證的悲觀預期,是非常難以扭轉的。即便再來一次4萬億元“大躍進”,整個局麵也絕對不會再複製過去的走勢。

目前悲觀預期的嚴重程度,或許能從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不久前的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上的抨擊看出端倪——以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進行分析,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7萬億元,最終消費為22.5萬億元,進口為1.2萬億美元,照此計算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就大國經濟而言曆史上亦不曾有過先例。

扭轉整個悲觀預期,管理層還需要拿出前所未有的誠意,大幅度降低稅負,多關注就業,加大力度解決社保和醫保的覆蓋率和提高保障水平,過高的儲蓄率自然就會隨著悲觀預期的降低乃至扭轉逐漸釋放到經濟增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