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構建“一核兩翼一圈多層次”協同創新體係的對策研究
區域經濟
作者:周會敏等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湖北省武漢、襄陽和宜昌三個試點城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現狀進行分析基礎上,指出三個試點城市創新驅動存在的問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力度不足、城市自主創新綜合能力不高、科教優勢潛能尚未有效釋放、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仍不突出。建議確立自主創新的主導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創新型城市建設藍圖、強化區域創新服務體係建設、深化區域開放協同創新合作、深入推進科技體製機製。
關鍵詞:一核兩翼 一圈多層次 區域協同創新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對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2010年,湖北武漢市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2013年,襄陽和宜昌也成為第三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由“一主兩副”城市構成的創新湖北“一核兩翼”區域格局已經形成。而圍繞武漢城市圈建設,“一核兩翼一圈多層次”跨區域協同創新體係已初現端倪。
“一核兩翼”城市創新驅動現狀比較
2014年是創新湖北建設的深化年。湖北武漢、襄陽和宜昌三個試點城市堅定不移地大力落實科教興省戰略,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2013年度全省科技創新考評(市州)中穩居前三位。
(一)創新投入持續穩定增加
2013年,三個試點城市科技投入總計達到24.63億元。其中,武漢市級科技經費支出約163403萬元,占當年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為3.67%;襄陽市級科技經費支出73279萬元,占當年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為3.26%;宜昌市級科技經費支出9660萬元,占當年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為3.35%。三個試點城市科技投入連續三年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例達到2%以上,超過全國科技創新先進城市1.5%的要求。
(二)企業創新能力有所增強
2013年,湖北武漢、襄陽和宜昌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1116家、188家、175家,三個試點城市總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省的69.44%;2012年,武漢、襄陽和宜昌分別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9個、5個和4個;武漢還擁有2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湧現出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自主創新科技成果,烽火科技主導製定的ITU-T Y.2770標準成為全球首個互聯網業務感知和內容識別標準;我國唯一、國際領先的全自動彩色聚合墨粉生產線在湖北鼎龍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投產。
(三)成果轉化水平大幅提高
2013年,三個試點城市技術合同交易額總計371.72億元,占全省的比重達到88.77%,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量總計3471件,占全省的比重達到86.91%。其中,武漢市登記科技成果347項,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254.34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3168件。襄陽市共獲省級科技成果128項,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59.09億元,全市共申請專利534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2033件,分別是2010年的2.72倍、63.44倍、1.71倍和2.51倍。宜昌市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58.29億元,專利申請量6452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43件。
(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2013年,三個試點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總計6873億元,增加值總計2017億元,分別占全省的65.53%和68.14%。其中,武漢市大力發展光電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4556億元和1353億元,均創曆年新高。襄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1366.22億元和400.73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1.72倍和1.66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15.66%提高到2012年的16.02%。宜昌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951億元和264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