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財會教育
作者:宋海霞
摘要: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本文主要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麵分析找出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會計學 教學
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方麵的問題分析
1.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會計學》課程是各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同時又是會計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但是在很多高校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是考查課,而不是考試課,這是很多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會計學》這門課程不重視、學習態度不端正的重要因素之一。再者,很多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認為他們以後不會從事會計方麵的工作,學會計沒什麼用,即使這門課學不好,也不會影響其他後續課程的理解和學習。這是造成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學》課程不重視的另一個原因。
2.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不知道什麼是企業,什麼是公司,什麼是股票和債券,至於稅收等基本知識也知之甚少,這就給會計學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問題,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的儲備,學生就很難理解會計上的會計主體、投資、所有者權益,增值稅和所得稅等知識點,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
3.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會計學》課程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並且知識比較枯燥,趣味性不強,不像其他經濟管理類的課程比如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課程內容難度較小,而且趣味性很強,學生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就能輕易掌握。而《會計學》課程是一門很實在的技術,要想真正學明白需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需要下一定功夫,而很多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按照經濟管理類其他課程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去學習會計,這顯然是行不通的,隻能是事倍功半。
(二)教師方麵的問題分析
1.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對於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學習會計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算賬、記賬和報賬,而是為了能夠看懂會計信息,在此基礎上去分析會計信息,從而作出有用的經濟決策。但是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目前的經濟管理類通用的《會計學》教材中都是著重講述如何核算的,至於如何去理解會計信息、分析會計信息,很少涉及。這些教材還是立足於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沒有滿足非會計專業學生的預期。另外,在教學內容的順序安排上,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初次接觸會計,一開始就講會計循環,然後再講會計核算方法,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沒有會計核算方法做基礎,根本無法很好地理解會計循環的知識。
2.教學方法不科學。《會計學》課程專業性很強,難度較大,與其他經濟管理類的課程差別很大,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其趣味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有些教師僅僅就書中的專業術語進行講解,沒有聯係到身邊的具體實例,不能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在講述借貸記賬原理時,沒有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隻是一味的講授原理,學生雖然當時理解了,但是過後很快就會忘記。
3.課時不足。很多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課時不足,就鄭州的高校來說,基本上都是45個課時左右,開設在大二的上學期或者下學期,由於課時不足,不能把該講的知識講完,也不能把知識講透,學生覺得通過這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自然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
二、提高教學效果的改革措施
(一)針對學生方麵的措施
1.強調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計學》課程的第一節課應該強調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會計不僅僅是算賬、記賬和報賬,還可以幫助他們進行經濟預測決策、考核評價等。掌握一定的會計知識更有利於投資成功,比如進行證券投資時,你選擇購買股票、債券還是基金?如果你購買股票,你選擇哪支股票?你決策的依據是什麼?還有等你以後自己創業當老板時,你是不是會擔心你的企業盈虧,會計是如何核算的?如果你自己掌握一定的會計知識,這個問題是不是會做到心中有數?再結合自己身邊成功人士的事跡讓學生切切實實看到學習會計確實很重要,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對這門課感興趣,就會重視這門課,克服各種困難去學好這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