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艦隻用了10天的時間,張玲就能獨立地值更了。她用自己紮實的行動,一步步向著自己理想的高地發起衝擊。有人給張玲扳著指頭算過一筆賬,一切走得順利的話,至少要用10年的時間才能“入團”(晉升團職)當上艦副。十年磨一劍!張玲能堅持到那一天嗎?
曾經有一位名牌大學的女博士來到這個水麵艦艇部隊,信誓旦旦地要上艦,要在大海中錘煉自己,立誌要成為我軍第一個女艦長。基礎條件不錯,本人又雄心勃勃,部隊也確實想重點培養。可是,這位女博士出了一趟遠海回來後,就徹徹底底打消了當艦長的念頭,死活要上岸工作。跟張玲說起這段“故事”時,張玲很堅定地說:“我能吃苦,不怕暈船,不怕寂寞,不會半途而廢。”
“樹立想當艦長的理想,並不是我一時的衝動。”張玲回憶說,在讀大二時,她有幸被選中隨“鄭和”號遠洋航海訓練艦赴南太平洋進行遠航訓練。那個夏天,她隨艦航行了上萬海裏,到訪了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五國。那次遠航,她第一次認識了大海,也愛上了深藍,並在心底埋下了一顆想當艦長的種子。
馬年的春節,有一點想家的張玲是在大海上度過的。她隨遠海訓練編隊巡航西沙、南沙,劍走印度洋、太平洋,在驚濤駭浪之間,練膽、練劍也練心。23天,近8000海裏,在她青春的履曆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詩人眼中的意境。行走在現代化驅逐艦上的女兵們,每天麵對的不是詩意,而是戰鬥。浪尖上的顛簸,狂風暴雨的洗禮,無法規避的暈船……無時不在錘煉著她們的意誌。好在她們懂得“有誌者事竟成”這句名言,並用自己的行動在蔚藍色的大海上寫下了“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豪邁。
聶思思、左丹、張玲……這批90後的女兵是幸福的一代,也是幸運的一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枷鎖早已被打破,中國婦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身心都獲得了完全的解放。她們和男同胞一樣,瀟灑地翱翔藍天,自由地馳騁大洋,夢幻般地攬月九天……在神州大地,時時處處都是可供她們展示聰明才智的舞台。
她們是追夢的一代。中國夢,也是強軍夢。強軍夢離不開“半邊天”。女航天員、女子戰鬥機飛行員、女子導彈發射連、女子特戰隊員、女子兩棲作戰隊員……女性在我軍的隊伍中不再是配角,而是正逐漸成為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主角。
2012年夏天,一批女艦員首次進駐我軍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時,中國女兵就翻開了新的一頁。她們開始逐步實現由後方走向一線、由岸上走向海上、由短期駐艦向長期駐艦、由勤務保障型向戰鬥型的轉變。今天,那些戰鬥在操舵、雷達、通信、指控、聲呐、信號等戰位上的女兵,誰能說她們將來不會成為英姿颯爽的女艦長! (責任編輯 王浩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