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中方巡邏隊在拉達克地區中方領土組織正常值勤時,被印度邊防巡邏隊越線阻擾,形成了對峙。隨後態勢升級,雙方在此搭起了帳篷,安營紮寨。至5月5日晚間,中印雙方才同時撤至後方營地。這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中印帳篷對峙事件。這段時間裏,會晤站儼然一派前線指揮部的陣勢。中方邊防代表阿旺楊培大校帶領邊防代表機構成員第一時間火速趕到會晤站,邀印方舉行了緊急代表級會晤,對印軍越線阻擾我方正常值勤提出了強烈抗議,鄭重要求印方立即撤回人員和帳篷。然而印方卻避重就輕,甚至強詞奪理汙蔑我方巡邏隊越線。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會談室的緊張氣氛,一股火藥味彌漫在空氣中。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我邊防代表理智地壓下憤怒。會晤中斷,中印雙方分別進入各自的會議室進行磋商。阿旺楊培大校命我將中印兩國政府分別於1993年、1996年和2005年簽訂的“兩個協定”和《議定書》拿出來,大家一起研究,仔細查對印方違反協定協議精神的條款。會晤繼續進行後,一開始中方就將印方違反的條款一一列舉,並附上了大量反映事實的照片,要求印方進行解釋。印方啞口無言,支支吾吾半天無法回答,最後以上報上級司令部為由匆匆結束了此次會晤。
在帳篷對峙的20天內,我們與印軍前前後後舉行了近十次會晤,好幾次會晤都是在夜間緊急舉行的。會晤最終達成了一致,雙方於5月5日晚間7點30分同時撤回人員和帳篷,邊境地區再次恢複了和平與安寧。
由於中印雙方存在邊境爭議,與印軍唇槍舌劍的日子很多。但是每次“戰鬥”,中方都嚴格依據法律政策規定進行交涉。遵照“鬥談結合、鬥而不破”的原則,順利地解決了許多邊境事務。同時,在中印雙方共同協商解決邊境事務的過程中,也促進了互信和了解,增進了感情和友誼,為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做出了貢獻。
根據會談會晤慣例,為增進中印兩國兩軍的友誼,中方每逢五一、十一、元旦和春節邀請印方,印方每逢獨立日和共和國日邀請中方,分別舉行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1月26日、27日兩天。前一天是印方慶祝共和國日,後一天是中方慶祝春節。這兩天,雙方的會晤站張燈結彩、彩旗招展,大門口拉有“中印友誼萬歲”的條幅,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氣氛溫馨。印方組織當地百姓為中方邊防官兵獻上了極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還特地從新德裏請來了一個年輕的魔術師,表演了精彩的魔術。中方在聯誼大廳舉行了盛大的迎春晚會,以規模宏大的集體現代舞開場,爾後穿插了美聲獨唱、藏族歌舞、啞劇等精彩節目。互動環節時,印方唱中國歌曲,中方唱印度民歌,音樂不分國界和地域,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連續兩天的聯誼慶祝活動自始至終氣氛熱烈、友好和睦,最後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聲中,中印雙方全體官兵跳起了藏族的鍋莊舞,祝願中印兩國、兩軍的友誼也能夠像這首經典的樂曲一樣地久天長。
斯潘古爾和莫爾多的故事隻是阿裏官兵守邊故事的滄海一粟。這裏還有距離北京最遠的、被授予“雪域高原模範連”榮譽稱號的邊防連,封山時間最長的邊防連,以及“高原模範汽車兵”張良善、“雪域犛牛”錢有武和“知心姐姐”汪瑞等一係列英模、先進單位和個人,他們以及每一個阿裏官兵,都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趟過了最後那道冰河,翻過了最後那道達阪,走上世界屋脊的屋脊,爬上高原的高原;好男兒當兵就要走阿裏,走阿裏上高原,燃起青春的熱血,擁抱高原遼闊的藍天;刺刀鑿界碑,青春寫邊關,咱就是阿裏,咱就是高原……”一首《當兵走阿裏》,唱出了一代代阿裏軍人的戍邊心聲。
在阿裏這片沉寂的土地上,不聞殺聲不見硝煙,但生死相搏的慘烈絲毫不亞於任何悲壯的戰場。60年來,在阿裏的風雪邊境上,平均每3.7公裏就犧牲過一位阿裏軍人,豎起了共和國的一座座界碑。阿裏邊防官兵對生命意義的堅守,換來了藏北高原邊關的安寧;阿裏軍人在地球之巔釋放的人生“正能量”,正一代又一代相傳,成為雪域高原盛開不敗的“格桑花”。
(本文作者現為軍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王浩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