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日荷塘別樣紅(1 / 1)

今日荷塘別樣紅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作者:王多勇 餘發良

荷塘鄉地處江西省景德鎮市群山環抱之中,因境內崇山峻嶺、崗巒起伏、千姿百態,似朵朵蓮花屹立而得名。全鄉麵積63平方公裏,40個自然村,總人口4628人,是個山多田少的山區。荷塘因地處鄱(陽)樂(平)浮(梁)三縣交界處,這裏有悠久的革命曆史,是個革命老區。1930年9月,荷塘就建立了農村蘇維埃政權組織——農民協會,方誌敏曾來荷塘指導工作。1933年,經中共閩浙贛省委批準建立樂北縣委。同年5月,樂北縣委獨立營組建了荷塘樂北遊擊隊。樂北遊擊隊曾兩次與國民黨軍第五十五師一部在荷塘豪豬壟、羅家嶺發生戰鬥。後來,樂北遊擊隊編入浮樂婺中心縣委獨立營。1960年,為緬懷革命先烈,荷塘人民在荷塘鄉童坊村北建立革命烈士紀念塔一座。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重要創始人、時任江西省省長的邵式平同誌親筆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987年荷塘被認定為革命老區。

在上世紀50年代末,204名上山下鄉幹部、轉業軍官響應黨和國家開發山區、建設革命老區的號召,懷揣滿腔熱情來到荷塘創建了國營荷塘墾殖場。這個場自建立到1965年的7年間,劈山開路、墾荒造田,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社會主義新山區,成為全國農墾係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紅旗單位。1964年,譚震林副總理在全國國營農場會議上評價荷塘說:“他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可與大寨相比。”1965年王震同誌為荷塘墾殖場題詞“荷塘——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同年7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發揚南泥灣革命精神——評江西省荷塘墾殖場自力更生、綜合經營的成就》社論,號召“全國國營農場的職工,都應該學習荷塘墾殖場的好榜樣。”“農墾學荷塘”與“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一道,成為時代的標杆、創業的先鋒。荷塘農墾先輩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荷塘精神,激勵著幾代荷塘人不斷追逐幸福夢。

青山綠水是荷塘最大的財富。荷塘的優勢在山上,潛力在山上,希望也在山上。近年來,這個鄉堅持挖潛能、轉方式,以弘揚墾區精神為主線,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經濟,將生態旅遊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全方位打造宜居宜遊、秀美幸福荷塘。

荷塘鄉注重發展現代農業,充分利用現有毛竹、油茶、有機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優勢產業,農業生產正向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提升。同時,他們還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打造荷塘生態旅遊度假區,開發了荷花觀賞、“荷塘月色”漂流、森林探險、青少年教育基地等項目,得到了越來越多遊客的認可,逐漸興起的農家樂也吸引了不少城裏人來荷塘休閑觀光,農民受益於生態旅遊的收入正在逐年增加。

如今的荷塘,風正氣順幹勁足,村風和睦,生活改善。荷塘鄉正行駛在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上,朝著全省紅色旅遊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的目標邁進。

(責任編輯 徐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