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線在寫意花鳥畫中的審美特質(1 / 2)

現代中國油畫中,肖像畫占了很大分量,並且是比較為公眾矚目的一個畫科,肖像畫的創作、研究以及在藝術上和社會生活中的運用也要比其他畫科更為廣泛和普遍。

油畫傳入中國百年來,眾多藝術家孜孜不倦地創作了無數堪稱精品的肖像畫作品。進入到新時期,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種種新思潮、新技巧和新的藝術門類進入到中國當代藝術主流,中國當代油畫麵貌也發生了一個極大的改觀,但是,由於如前所述的原因,中國的油畫肖像創作一直以來還維持著一個較為平穩的狀態,無論是在思想準備上還是技法發展上,油畫肖像的探索,都顯得較其他科目更為謹慎和穩健,寫實主義在油畫肖像科目上始終占有著絕對的主體地位,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院校教育還是在藝術創作中,對於人物肖像的創作,都是以主張寫實主義、逼真再現的意見為主流的,這與人物肖像畫的先天特征有關。油畫肖像的創作,其初衷便有辨識、描摹和記錄的功能,由於其表現對象是人們最為熟悉也最為敏感的形象,因此油畫肖像不可能如其他畫科一般進行徹底的抽象化改造,而應該是以再現為主,準確地向觀眾傳達表現對象的外形特色和物理表征,從而進一步傳達對象的精神特質。從這一點而言,油畫肖像的創作,必須有再現性因素,而且是應該以寫實主義為主的。

縱觀當代中國藝術長廊,我們可以發現相當數量的優秀的油畫肖像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靳尚誼的《青年女歌手肖像》、楊飛雲的《鑲金邊的雲》等,這些作品,無不體現了作者紮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油畫技巧。

但是,過於單純地強調寫實而忽略了油畫肖像的表現性因素也是不妥的,由於油畫肖像有著很強烈的傳神達意的作用,使其先天決定必須具有一些表現性因素,而不可能隻是簡單的再現性描摹。在一幅肖像畫中,觀眾除了畫麵的人物特征以外,更多的是關注人物的精神狀態。在攝影技術出現之後,人物肖像的辨識、描摹和記錄功能都被削弱了,觀眾更為關心的是油畫肖像的藝術性和表達功能,而這些功能,恰恰是需要藝術表現性的。

應該看到,在當代中國油畫肖像的創作中,一直有著一批作者,通過不懈的探索努力為油畫肖像在樣式和藝術表現力上的創新默默耕耘,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如此蓬蓬勃勃的創作背後,卻存在著一個讓人不安的現實:無論是畫家還是評論家,麵對如此龐大的油畫肖像創作群體,往往都隻關注於個體的分析與研究,幾乎未見有從創作方法論的高度來整體觀察當代中國油畫肖像創作走向和理論指導的。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油畫肖像的創作占了比較重要的分量,目前中國從事油畫肖像創作的藝術家也很多,創作的作品也非常豐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一大批藝術家在技術、樣式和方法上都做出了可貴的探索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新穎的作品。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在油畫肖像創作的理論探討上,目前還是以堅持寫實、再現為主流,有輕視甚至排斥表現方麵的探討的傾向。

油畫肖像創作中需不需要表現因素?表現因素能不能成為油畫肖像創作的一個有效補益甚至指導方向?這都是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大潮中有必要厘清的問題。

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誌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後,“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采用。在20世紀30年代後,表現主義在歐美盛行,並影響到全世界,成為一個轟轟烈烈的藝術運動風潮。到現在,表現主義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性的藝術方式,對於藝術的發展和樣式創新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