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矢誌文化:頹廢背後的反抗精神(1 / 1)

矢誌文化:頹廢背後的反抗精神

隨筆

作者:韓浩月

微信流行後,打開朋友圈,除了曬吃喝、曬風景的圖片之外,就是由勵誌段子和心靈雞湯構成的文字內容了,有觀察者唏噓,中國人的精神得有多空虛多無聊,才需要如此海量的勵誌段子和心靈雞湯填補?

一方麵是勵誌段子在社交媒體的廣泛流行,另一方麵是批評者對勵誌段子極盡嘲諷之能事,認為這些段子不過是說些“正確的廢話”,看的時候很振奮,貌似也有營養,但卻毫無用處,如果按照段子的內容在現實社會中行事,往往會被碰得頭破血流。

於是,在偽勵誌甚囂塵上的時候,作為勵誌文化的對立麵,矢誌文化同樣擁有了大批追隨者。“矢誌”最直白的解釋是“失意,不得誌”,矢誌群體的象征是:頹廢、缺乏奮鬥精神,得過且過、看哪兒都覺得不滿意,不樂觀、但也不憤怒,喜歡自我貶低,用嘲諷的口吻說話……

在網絡這個語場上,矢誌群體太龐大了,以前他們叫憤青,現在則叫屌絲青年,他們是偽勵誌的最強烈反對者。偽勵誌的毛病是,它隻告訴你一些表象美好的目標,卻忽視客觀存在的殘酷現實條件,而且傳播的源頭多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不經意間也會沾染上些居高臨下的意圖,反對偽勵誌其實也是對抗精英文化的一種方式——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你居然還用那套騙小孩的玩意跟我講話,難道奮鬥過程中我體會的酸甜苦辣不比你多嗎?

名曰矢誌,其實這隻是一個符號化的定義,矢誌隻是一個群體呈現出來的集體語言,具體到個體上,誰會知道他們在內心深處是不是一個奮鬥者呢?社交媒體上有不少精英人士,也非常熱衷用草根語言來表達,因為他們懂得,使用這種語言能夠讓自己迅速地為更龐大的群體所歡迎、接受,或者說,這也是他們表達不滿的一種武器,是他們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生活方式。

有媒體稱矢誌群體愛傳播壞消息、負能量,但換個角度看,這何嚐不是他們追求公正公平而不得的一種反抗?當一個社會需要對任何一點正能量進行無限放大並期望以此引導民眾行為的時候,是不是要反思底層群體、弱勢群體究竟有沒有得到他們所渴望的平等待遇?

當矢誌被當成一種自我情緒的疏解手段、放鬆心靈空間的方式來對待的時候,它是有積極意義的,尤其是中國的成功學被限定於權、錢、利的時候,以鄙夷的態度對之進行批判,但自認矢誌者或者矢誌文化的推崇者,要無比清醒地意識到,抱怨、諷刺、調侃、解構等等,都不過是話語權的爭奪,具體到自己身上,還要去努力爭取屬於個人的成功,否則矢誌文化在本質上和偽勵誌文化就走到了一起,真的就成了被偽勵誌文化所瞧不上的那種自甘墮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