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節,負屭在觀海亭邊點評碑文,不巧的是,正遇到幾個飽學之士到海邊遊覽,他們聽到負屭的品評,越聽越皺眉,終於有一個人忍不住上前打斷,向負屭請教為文之道。
負屭也絲毫不覺尷尬,他立刻知道,這是被人識破了,於是它不慌不忙地以愛好者自居,說道:“作文章是你們這些人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我看看而已,說說而已,有何不可。”此言一出口,眾人啞口無言。
負屭哈哈大笑,搖著扇子繼續遊玩去了。那幾位飽學之士在亭子裏,不禁錯愕難當,其中有一位心細,看到了負屭的長袍下露出了一截龍尾,每邁步時便忽隱忽現,不時蹭到地麵,刮破了地表上那些瘋長的海苔,於是他笑著對眾人說:“這就是辱沒斯文的負屭,此獸向來裝模作樣,諸公何必跟它計較。”
亭中的幾位聽了,紛紛釋然,連道晦氣,再看那碑文,頓覺索然無味,於是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真正的文章都被負屭之流給曲解了,有人說時逢盛世則文運昌盛,現在看來,昌盛的恐怕多是負屭之流——幻化為文士,手拿白紙扇,自詡風雅,塵寰之中又有幾個知道它是海上妖魔,隻道是遇到了高人雅士。
老龍王幾乎是眼含著熱淚看著兩人走了過來,心怕是已經在滴血了,但是怎麼說也是八個兒子都到齊了,這種事也不是常有的,老龍王打了個嗨聲,鬱悶的端起了酒。
就在這時候,老九終於也回來了。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此時的螭吻是一個年輕的貴公子打扮,一進門便遙遙向眾人施禮,還沒等他動,老龍王實在是憋不住了,站起身來,向螭吻大喊了一聲:“兒啊!!千萬……注意腳下啊……”老龍王的話語都帶了哭腔了,眾龍子也都紛紛的開始擔憂了起來,紛紛囑咐了兩句。
螭吻低下頭來,一看腳底下已經有了一個坑,裏麵的白玉磚都碎了,旁邊,前邊,都有碎的地方,頓時微微一笑,給了眾人一個放心的表情,隨後單手持扇,單手拽起了自己的袍子,回道:“父王放心,不就是兩個坑麼,這有何難?眾位哥哥也且放下心來,瞧小弟我的。”
螭吻說完話,撩起的袍子下麵一腿蜷了起來,另一腿單腿猛弓向前蹦,一下落到了坑裏,再起,又落到了坑裏,還真沒傷到白玉磚,但是沒想到後麵沒有坑了。
“我跳!我跳!我……”
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