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作者:田茂永
近來一段關於夢想和幸福的百度年會的視頻短片在互聯網上瘋傳,短片講述了一個叫蕾蕾的南方女孩兒漂在北京,每天同事們聊天的話題不在乎房子、車子和婚姻,月薪1萬元的蕾蕾感覺這些都離她很遠。在偶然一次收拾東西的時候發現了小時候寫給自己人生1萬天的一係列夢想的單子,此刻距離蕾蕾的1萬天隻有最後24小時。她馬上行動,一一落實了自己兒時的全部夢想(都是很簡單的,比如要勇敢、打敗男生之類的),包括最有挑戰的找到男朋友(向一個暗戀已久的男生表白成功),在人生1萬天的零點她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之中甜甜睡去。
我想,在這個全國各地都寒冷異常的冬天,在春運焦慮的洪流中,這個短片不啻於一顆溫暖的安慰劑。
事實上,之所以走向改革開放,老百姓需要切實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的驅動力。如果在如今GDP高達40萬億元、則政收入突破8 3萬億元這樣的物質基礎上,國民的幸福感卻沒有得到同步的提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以住房、醫療和教育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體係缺位,是導致上述過敏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這個被稱為“新三座大山”的全民性隱憂,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後分別以產業化的方式贏得了畸形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行業全部精力部聚焦在商品化的服務上,而作為公共服務出現的社會保障體係,卻無人有興趣建設和發展。
不可否認,這些問題正在得到政府的重視而逐步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和幅度,遠遠跟不上國民的幸福感需求。就像上述短片所表達的,幸福感的獲得並不一定就需要很高的物質基礎,有時候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幸福感的產生和提升定需要國民整體性地被尊重、被保障、被服務的環境形成。屆時,無論你身處於這片土地的哪個位置,你都能得到來自公共服務人員(即公務員)的熱情服務,這樣我相信一定可以緩解很多的焦慮、痛苦乃至無助的感覺。
有人說,幸福就是你得到的比你期望的還要多。那麼從並不算積極的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還可以通過降低期望值來獲得幸福感的提升。
讓我們多製造一點不需要豐厚物質條件的微小幸福時刻吧。比如,在這個相對悠長的春節假期,你可以和小孩子打場久違的雪仗;離開遠遊的都市,返回家中盡情地聽父母嘮叨上幾個小時;攜手愛侶,去不是那麼旅遊熱線的地方,享受幾天安靜的獨處時光;在午後的冬日石光中,一杯紅茶加一本輕鬆的讀物,最好讀到在靠椅上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