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何建明
4月的北京充滿了暖融融的春意,這春意昭示著美好的現實,也迎來了中國作協黨組確定的“少數民族文學年”以及《民族文學》創造新輝煌的一年。我們都還記得,2009年《民族文學》蒙古文版、藏文版、維吾爾文版也是在春天的4月獲批創刊的。記得那次創刊新聞發布會是在《民族文學》擁擠的小會議室召開的。會上我曾說:《民族文學》是在辦大事情,在為繁榮中國的文學事業、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團結進步與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三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的大力配合下,在多位審讀專家的傾心努力下,《民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字版秉承扶持與培養少數民族母語作家翻譯家、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重任,健康地成長著。三本刊物不但翻譯刊發了全國多民族作家的優秀作品,還推出了母語作家的佳作,以優質的內容和精心的編排受到了民族地區讀者的歡迎和讚譽,成為廣大讀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三個文版都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數十位甚至是上百位翻譯家參與到翻譯工作當中,為壯大文學翻譯隊伍、發展少數民族文學翻譯事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這些通過翻譯家之手推介的文學作品,有力地增進了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了多民族團結進步。
《民族文學》深入到廣大民族地區,走進了農村、牧區、社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特別是藏文版還走進了3750多座寺廟,開闊了讀者的視野,豐富和滋潤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可以說,三個少數民族文字版不但具有文學價值,更有特殊的國家文化陣地意義。它們向廣大少數民族讀者傳遞了黨和國家的關懷,是中國多民族文學發展和團結進步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近些年,中國文學一直在走向世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也應該進一步走向世界。今年正值中國作協黨組確定的“少數民族文學年”,希望《民族文學》抓住黃金機遇期,利用雜誌這一平台,將少數民族文學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