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之行收獲是巨大的,慧空傳授的金剛禪定確實是修煉身心的不二法門。
方明打通奇經八脈後,武道修為暴漲。
回到方家,接到的第一個消息就是人事任免。
省武警總隊隊長歐漢升下課,一同下課的還有南都市公安局長武豐南。
歐漢升調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看似平級調動,實際上是明升暗降。
官不在大,有權則靈,在省武警總隊當一把手和當個有職無權的統戰部副部長是兩碼事兒。
武豐南責悲慘的多,就地免職,調回原來的單位。
這個消息令南都市公安局沸騰了半天,南都市曆任公安局長都是老刑偵出身,武豐南一個搞政工的小白臉混上這個位置本就難以服眾。至於新任的公安局長,由副局長李延暫時代理。
代理是上級官員慣用的手段,坐在代理這個位置上,誰都想把那個“代”字給去掉,不得不小心謹慎,秉承上意行事。
這兩個消息都很要緊,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無效,對付方家最有效的就是司法手段。
法製在華夏國隻是一個傳說,很多情況下,領導一句話大過頭頂的蒼天。
華夏國的企業家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很多時候官商勾結隻不過是為了自保。
史文中通過公安部門正式立案,以非法傳播為由準備抓捕秦文芳。
可是就在南都市公安局代局長李延簽署逮捕令的第二天,香港的媒體爆出了重磅新聞。
南一飛老爺子旗下的《港報》雜誌刊登了對秦文芳的逮捕令,這在香港掀起了滔天巨浪。
香港不同於內陸,民主和法製早就深入人心,別的不說單單廉政公署就足以令很多國家和地區學習。
在這篇題為《華夏國民主法治走向何方》的文章裏,作者用沉重的筆法將此次事件解構為對新聞組自由和民主言論的壓製。文章的署名是老頑石,這是華夏國社科院院長潘天涵的筆名。
一般人很難了解華夏國社科院是做什麼的,這個表麵上的學術機構其實是華夏國的高級智囊,許多大政方針都出自這麼個機構,而社科院長潘天涵則是公認的奇才。
十四歲考入大學,二十三歲獲得博士學位,三十歲升任社科院院長。
頭腦聰慧,文章錦繡,更絕的是這個人還擁有著極其變態的智商。
策劃了針對美國的金融戰爭,成功的利用經濟手段製裁了南越,這些都是潘天涵的經典手筆。
“平生誰是經綸手,笑看風雲潘天涵。”前任國務院總理盧一生下了這樣的評語,在京城權貴圈能夠進入紫光閣擺宴席都不算什麼,最難的是能得到潘天涵的隻言片字。
這一次沉寂許久的潘天涵選擇港報撰寫了長達兩千字的論文,這篇論文言辭犀利,風骨冷峻,最令人振聾發聵的是最後的一段話:“當今改革步履艱難,沉屙泛起,究其原因還是人治大過法治,領導意誌大過法律!”
潘天涵這片文章一經刊登,立刻洛陽紙貴。
這片文章就事論事,可關鍵在於寫文章的人不簡單,寫文章的時機也耐人尋味。
西海陳家陳望道放下港報,緩緩的說了句:“潘天涵的這篇文章勢必會引發一輪風暴。”
燕京李家,李燕翔看完這篇報道,長歎一聲道:“還真小看了方家。”
“父親!”兒子李春雲不解道:“隻是一篇報道而已,史文中也是名門之後,我看未必。”
“你還是不懂政治。”李燕翔怒其不爭的笑了笑,留下一句話:“有些人的文章就是匕首和投槍啊。”
南川省委南苑,史文中背負著雙手站在一棵梧桐樹下。
秋風吹得梧桐樹颯颯作響,秋葉飄零,就連空氣也帶著難言的蕭索。
竹躺椅前方的小桌上,擺放著一張港報,老花鏡放在了一邊。
天上飄著細雨,史文中渾然不覺,隻是一個勁兒的圍著梧桐樹轉圈。
秘書小李和警衛目睹了這難以思議的一幕,卻沒有誰出聲。
終於,秘書小李忍不住了,他撐起一把傘,替史文中擋住。
史文中回轉頭,目光帶著深深的秋意。
秋意濃,秋意寒,秋意最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