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記載(2 / 2)

當地還有一個風俗,蒸的油塔饃就像許皇後陵的台台樣子,當地人也把少陵叫台台塚,就是為紀念這位仁慈的皇後娘娘的。

在北章曲曾經有一個占地二畝多大小的澇池,學校北有一個小澇池。康王井西村有一座一畝地大的澇池,東村有一座半畝地大的。

住在北章曲的今年七十三歲的老人黃純讓說村裏自古有南庵北寺之說。說是在北章曲西南拐角有姑姑庵,在學校跟前有座大廟,叫菩薩廟。供的是五大菩薩,還有雷神等。有二畝地大小,十幾間房,前後中各三間。

說是原先叫顯宗寺,後來回回亂時被燒掉了,後來在原有的一些木料椽檁基礎上,建了大廟。大廟的木檁都是蹲卯,卯套卯。

村裏原有學校叫北章小學,1957年聯校時和兆寨康王合一起叫康王小學。1980年學校在大廟上進一步改造。 2011年9月1日學校由於學生太少,隻剩下五十幾個學生,因而停辦,學生合並到南章曲小學上學。原來學校的地方至今還保存一座無字碑,高兩米,寬一米。

學校內現在還有一棵古槐,兩人合抱粗。還有一棵大古槐在古廟改造學校時伐掉了。

康王井西村東有老爺廟,有六間房大,敬的是三個神,關公、馬王爺、楊泗爺,楊泗爺為何人?後來經過查找資料才知,乃是二郎神楊戩。近日對三尊神已重新塑像,業已完工,農曆九月十三是老爺廟廟會。

東村西也有一老爺廟,兩座廟對應得很正。

村裏有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有些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淘汰,有些依然保留。

婚事:過去結婚都由大人包辦,媒人說好,男女雙方不見麵。迎新娘有錢人雇兩個轎,一個藍,一個紅,八人抬的大轎,還要有雇行,吹打的,板胡。沒錢人隻有一個轎。以後成了轎車子,有車軲轆的馬拉轎。

媳婦轎到門前,拿一個鐵鏵,在麥秸上燒熱甚至要燒紅,再倒些醋,在屋裏繞一圈,據說為了避邪。新媳婦下轎要不能沾土,所以事先準備好紅氈鋪地。新郎要在炕上蹺新娘的尿臊,一共翹六個,左三個,右三個,一是在家要聽新郎的,新郎是這家的主人,二個是一種祝福,新郎給新娘抵擋一切,保護好她。新娘進門還要撒麥草,提前把麥秸剪成碎末,放在籠子,抓一把一把從門撒揚到屋裏,現在都成了撒花。

我在廳房正吃煙,聽到花轎到門前;手裏提個撒草鬥,急急忙忙往進走,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娘進了門。。。。。

女子出嫁時,要哭,要背著上轎,還要由上輩人背,譬如當伯的。

還要讓小孩壓炕,男孩壓生貴子,女孩壓生女娃。耍新媳婦讓說些裊口的話,說不對引得哄堂大笑或者還要懲罰。結婚第二天,新郎帶著新娘拿著紅氈挨家挨戶磕頭,感謝鄉黨鄰裏,也是認個門。

喪事:村裏有老人倒頭,就請來陰陽先生手拿羅盤,查看風水,選定墓穴。分出穴位大小頭,插上木楔子,開始挖墓。

挖上一人半深,掏洞子,將棺材放進去,用土糊基(土胚子)或者磚封起來。

陰陽先生寫好契單,把過七期日子寫在上麵貼在靈堂前。

死人臉上蓋三張黃表紙,腳上拴上紅頭繩,口裏含麻錢,入殮時棺材內還要放上鏵鐵,青石。

一般人死置放五天,也有三天,之後下葬。還有一個瘮人的說法,說是老人倒頭,魂被引之墓穴,第一天晚上,魂還要回來,所以第一天晚上家裏的所有人還有牲口都要出去躲,住在鄰家,由一個人在家剁秧,就是剁些五穀草給鬼魂吃,第二天一早雞叫後家裏人才回來。

下葬時把五穀鬥倒在穴內,說是給引魂雞吃,長明燈放在倒頭的老人腳下,最後放在墓耳內。

如果在外橫死的,不讓進村,在村外用席搭棚過事,叫顧行幫忙都不願去,婦女月死,晚上埋,給墳頭插一把傘,說是避血腥鬼。

年俗:吃了臘八就糊塗。說是離年近了,花錢糊裏糊塗,日子很快。臘八飯,是指飯裏有豆、米、豆腐、紅蘿卜等,吃後還要給樹根下倒一些,保佑來年樹上結好果子。

臘月二十三祭灶,買灶冒燒紙人,祭灶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三十晚燒紙馬,換新灶爺。包好餃子,初一早上吃。讓娃娃們提一兜香火,給大小廟燒香,祈求土地爺倉粟神龍王牛神馬神等的佑護。

還要由大人們引上挨家挨戶拜年,互討吉利,人們拿出核桃棗等給孩子們吃。初二三四待客。初五以後舅舅給外甥送燈籠。十四晚上點燈盞,十五女兒給母親送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