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曆史教學方法之我見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朱驊
摘 要:初中曆史教育的使命,在於向中學生介紹人類曆史上一切文明進步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用曆史的、發展的觀點分析曆史問題,用所學曆史知識解釋社會現象的能力。要做好曆史學科的教學工作,就要求中學曆史教師改變落後觀念,進行大膽創新。在以往的曆史教學中,一直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形成了一套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重教師主導地位,輕學生主體地位,形成了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教師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結構千篇一律,難以創造生氣。課堂上,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是有限的,過分地、強製性地要求他們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隻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疲勞和厭煩心理。
關鍵詞:初中曆史;教學方法
思維力在智力結構諸因素中居於核心地位,它控製並製約其他因素的發展,指揮並調節其他因素的運用,如果沒有思維力的參與,其他諸因素就不可能發揮作用。因此,曆史教學應把開發思維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異思維,集合思維,邏輯思維和遷移思維是曆史思維的基本形式。強製性地對學生“滿堂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樂趣,積極性受到嚴重壓抑。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筆者認為應從下幾個方麵入手的:
一、教師應充分認識思維能力的形成及特點
(一)思維的敏捷性,即思維的速度。它是指學生在曆史學習中對某一問題,經過短時間的思考迅速作出反應,也就是快速抓住問題本質,迅即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是巧設疑難,激發思維。在平時的課堂練習中,教師應嚴格限定時間,有意訓練學生答題的速度,幫助學生養成快速思考的習慣,課外可定期舉辦曆史知識競賽,通過搶答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思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速度。
(二)思維的廣闊性,即思維的廣度。它是指學生在曆史學習中善於打開思路,全麵地觀察問題抓住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掌握事物本質的能力。如,講述北美獨立戰爭進程後,教師問:“為什麼北美人民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勝利?”學生從美英雙方力量對比的史實中分析提煉,得出是“由於戰爭的正義性和人民性”的結論。
(三)思維的深刻性,即思維的深度。它是指在曆史學習中,善於從紛繁複雜的表麵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來揭示曆史事物內在的聯係。認識曆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抽象概括史實的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名詞解釋供學生練習。如:關於禁煙運動,教材用了大量篇幅敘述其背景、經過及意義。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才能作出言簡意賅的解釋。
二、精心備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成敗。教師教學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那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有的甚至相隔幾千年,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很難激發起學生學曆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在教學中,盡量采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像、多媒體等,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曆史課教學中,討論就是有目的地讓學生把尚未弄懂的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一同展開討論,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維,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啟發,開啟學生的思路,當堂講清疑點;也可以概括幾種不同看法,然後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讓學生在課外尋求答案。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及時點撥,注重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從不同層麵尋求答案。從教學的方麵講,這種新鮮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充分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進行實踐。這樣做不但能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而且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常使用激活學生思維的討論法,使學生在對新問題的討論中克服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達到培養和提高各種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