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加坡《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特點分析(1 / 3)

新加坡《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特點分析

國際觀察

作者:楊梅

摘 要 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及現代社會高度信息化、科技化的需要,在研究分析現行課程的基礎上,順應國際基礎教育課程綜合化、信息化和科學化的趨勢,對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評價體係等方麵提出改革方案,並逐步實施,其中教材改革更是各具特色。從教材編寫背景、編寫依據、結構框架及版麵編排特點等方麵,對新加坡的科學教材《交互作用的科學》進行分析,旨在體現新加坡科學教材改革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以期為國內科學教材的編寫與發展提供參考資料,並希望能為我國的科學課程改革帶來一些新的思想。

關鍵詞 新加坡;教材;《交互作用的科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8-0141-04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Science Textbook Features of Frame and Edition//Yang Me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ir countries’ situation and the basic education trend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analyzed their pres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n proposed some reform schemes on science textbooks,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system, etc. And the textbook refor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it.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general situation, frame, content and the edi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ience textbooks in Singapore, whose name is Interactive Science. 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can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Singapore’s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so it can provide Chinese composers for science textbooks or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Key words Singapore; textbooks; interactive science

1 新加坡《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的編寫背景

新加坡是一個海島型的城市國家,獨立至今不過40多年,卻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雖然1997年席卷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讓新加坡亦不能幸免,但在所有遭受危機的國家和地區中,新加坡最早成功地抵禦了這場危機的襲擊。新加坡成功的原因有多種,然而,新加坡成功的真正秘訣,就是通過教育發展人力資源,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經曆金融危機後,新加坡經濟進入複興階段,同時也反思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發現一度走向成熟的基礎教育在危機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正如一位新加坡的高級官員在一次會議上所指出的:“新加坡學生在掌握知識上頂呱呱,甚至可以說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不過在創造力及創意思考上,則有待加強。”基於此,新加坡政府提出對原有的課程進行現代化改革,讓學生得到世界新近流行的信息,增強畢業生對現代世界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當今與未來最有實用價值的技能。

新加坡中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的基本方向為:1)削減課程分量,全麵改革課程內容;2)開放教材市場,推出“教育電子坊”網站;3)推行“思考”課程,培養創意思考;4)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推行“教育電子簿試驗”。改革尤其強調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為勇於創新、善於獲取信息、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以適應21世紀的需要。

因此,針對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新加坡教育部有關部門著手修訂全國科學課程大綱,並對中學科學課程大綱中初級中學科學教材的課程目標、內容及形式作了明確的規定,將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的培養上,強調在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科學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創造思維能力。於是,作為科學課程的基本單位和重要成分,《交互作用的科學》編寫產生了。

2 《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的基本概況

《交互作用的科學》是Interactive Science的中文名稱,是新加坡初級中學的現行科學教材,它是根據新加坡教育部最新中學科學課程大綱編寫的新的初級中學科學課程叢書的修訂版,是以科學探究為框架,主題式的初級中學科學教材。

這套《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共有兩冊,在本質上是對新加坡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的延續,並在其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化,具有一定的深度。它同時是學生學習較高水平的科學課程的基礎與橋梁,其內容涉及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兩個領域,主要麵向中學一年級、二年級的特別課程(Special)、快捷課程(Express)、普通學術課程(Normal Academic)3個課程班的學生。這兩冊書,上冊共分為22章,5個單元,分別是測量法、多樣性、交互作用、模型與係統和能量,第一單元之前根據課程標準加入“探究科學”(Discovering science)“科學就是對真理的探究”(Science as an Inquiry);下冊共15章,分為4個單元,分別是模型與係統、能量、交互作用、循環,並在其後附有術語表及索引。教材內容橫跨物理、化學、生物、環境科學等4科的知識領域,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呈現。

3 《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的結構框架及特點分析

《交互作用的科學》教材結構與小學科學教材的結構相似。教材對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兩方麵的內容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和處理,以主題單元形式構建,將其分為6個主題,分別為多樣性、循環、能量、交互作用、模型與係統以及測量法。

該套教材並不像以往的科學教材那般十分注重學科內容的邏輯聯係,而是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六大主題,第一冊主要側重於宏觀的科學內容,以學生眼中的自然為線索,並適當加入一些學科基礎知識,如對各種測量法的熟練運用、對各種物質及科學表象的分類、對分離技術的掌握等,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相關內容的興趣,並在激發學生的興趣之餘,著眼於學生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而在第二冊裏則主要側重於微觀的科學內容,深入到分子、原子等微粒模型,最終回歸到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的建設上來,科學回歸到社會,巧妙地將科學知識歸結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上麵來。同時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在知識難度上作了適當的處理,使得學生在理解課程內容上不致太難。顯然在安排兩冊課程內容時,遵循了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的原則。兩冊書在內容上又無絕對的界限,反而有一定程度上的交融和互補,從而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科學課程內容。

該套教材以“交互作用的科學”為名,理所當然將大自然中萬物間的交互作用作為每冊教材的重點,故在安排每冊書的內容時,又以每冊書中交互作用單元所涉及的內容為中心,集中介紹與交互作用相關的內容。且在每冊書中,交互作用主題下的內容各有側重。其中,第一冊主要側重於力學、熱能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交互作用,譬如藥物、酒精中毒、抽煙等內容的選擇,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科學與技術對於人類社會是利弊兼有的,但若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正確的科學態度,不濫用科學技術,利終究還是大於弊的。這樣,教材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相應的道德情操,使學生不致盲目地信賴科學。而第二冊的交互作用主題裏,除了承接第一冊的內容,講述了聲音的交互作用,並進一步探究了化學變化外,還擴展到了人與自然間的交互作用,從而回歸到生態係統及與人類生活習習相關的生態環境的建設上來,將環保意識及保護有限的地球資源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巧妙地體現了科學、技術與社會(STS)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