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題的導向

鏈接高考

作者:陳振林

高考作文的命題既具有選拔優秀學生的顯性而實際的功能,也擔負著影響學生認知、思考、價值觀、世界觀的導向責任。後者是隱性的功能,也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那麼,高考作文命題有怎樣的導向性呢?

一、既要有現實性,又要有針對性

葉聖陶先生說:“我們不能隻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問題。”葉老明確提出作文的目標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感情”。而高考作文的宗旨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寫出關注現實、貼近生活,富有時代感和現實感的文章。所以,作文命題的重要原則,就是必須麵向真實生活。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Ⅰ作文題“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直接取材於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態麵貌的同時,在寫作要求中提出了書信的文體要求,希望激發學生選擇一個說理的對象,在有明確針對性的條件下,說真話、講道理,表達自己的倫理觀、法製觀。這道作文題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現象,學生肯定都有話說,而且用書信的方式作文,可以寫得有情有理。

二、既要有人文性,又要有思辨性

作文命題者一般不會對材料進行是非褒貶等價值判斷。這使得材料具有很強的意義多元性和立意開放性,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多麵的思考維度、廣闊的寫作空間。思辨性,鍛煉了學生思維,是作文命題開放性的具體體現。

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維能力,是近幾年作文命題越來越明顯的趨向。例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的材料:“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要求就這段話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進行寫作。學生必須理解並抓住人心中那些“堅硬”和“柔軟”的東西,比如原則、信念、感情等,去展開論說。要寫好這類型的作文題,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

又比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材料:“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問則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複見為人’。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離的。”要求學生寫文章闡明自己觀點。這樣的題既要求有辯證的思維能力,又要有較多的閱讀積累。

三、既要有穩定性,又要有創新性

著名教育家張誌公先生曾說過:“傳統作文的命題方式,如果運用得不當,裏邊就有很壞的東西:使寫作神秘化,讓學生視寫作為畏途;另一方麵,又把寫作庸俗化,形成學生一種無對象、無目的,為寫作而寫作,視寫作為文字遊戲的態度。”穩定性指各省市或全國新課標卷近幾年命題的風格大體相近,不會隨意擬定。創新性指在穩定性的基礎之上慢慢發生變化,在創新中進步。

比如2015年高考江蘇卷作文題“智慧”,四川卷作文題“老實和聰明”,湖北卷作文題“噴泉與泉水”,重慶卷作文題“殘疾母親”的故事,福建卷作文題“路”等,都相對穩定,讓學生不覺得突兀,有話可說。安徽卷關於“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隻是因為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才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在穩定之中有創新。這會讓學生聯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學觀察之間的不同,從而引發關於科技與人文社會的許多思考。題目的現實感很強,又貼近學生生活,還能激發想象,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